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人口达到31 031万人,占22.0%,其中≥65岁人口达到22 023万人,占15.6%。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作为临床医生,必须适应所面临的现状,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更多地考虑人口老龄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本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4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25—2026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武大(RCCSE)核心期刊,欢迎来稿!
photo by meilan
编辑导读
ABOUT CONTENT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人口达到31 031万人,占22.0%,其中≥65岁人口达到22 023万人,占15.6%。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作为临床医生,必须适应所面临的现状,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更多地考虑人口老龄带来的诊疗特点。近年来,我国老年医学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研究成果渐渐越来越多地步入人们的视野,这对老年医学的发展是很好的促进。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老年心血管健康研究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在老年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1)风险评估工具更加简便、精准,出现更多的整合功能指标和新型生物标志物;(2)社会决定因素和性别差异受到重视,推动防治策略的社会生态学理念发生转变;(3)干预措施趋向个性化和精确化,重视平衡效益与风险;(4)开展特殊环境与特殊人群研究,不断深化对疾病异质性的认识;(5)推动多学科协作和数字技术应用发展,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何青教授带来专栏述评《促进老年心血管健康研究的发展》
“在我国≥60岁人群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患病率分别为15.5%和6.0%。研究显示,血压与认知障碍相关,高血压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应对包括高龄老人在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血压控制,但也有部分学者担心血压控制过于严格可能对认知功能存在潜在损害。本次研究通过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探讨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认知功能障碍与血压控制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更有利于维护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认知功能的血压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贾瑶、王志会和于雪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一项全国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2023年,我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心衰患者多达890万。老年慢性心衰(CHF)患者常存在共病,我国3/4的老年心衰患者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且一半患者合并5种以上疾病,其治疗方案涉及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然而,这种多药治疗策略在改善病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潜在不适当用药(PIMs)的发生。老年CHF患者PIMs发生率较高,且PIMs与住院率升高、医疗费用增加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尽管已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群PIMs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性,但关于老年CHF患者PIM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尤其是国内老年人的相关数据仍然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老年CHF患者药物治疗策略的优化和实施。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估我国老年CHF患者PIMs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医生在老年CHF患者的药物管理方面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赵美、宋俊贤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处方中潜在不适当用药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人口超过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预计到2035年,≥60岁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比超过30%。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的防治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CV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病因。老年CV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此外,老年人常多病共存、多药联用,诊疗决策需要在矛盾中权衡利弊,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关注老年CVD的特殊性,对于提高老年CVD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张雨濛、刘梅林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综述《关注老年心血管疾病诊治的特殊性》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心衰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导致老年人住院、死亡和致残的常见原因。生理功能储备下降、共病和多重用药等情况,使老年心衰的治疗和综合管理面临严峻考验……”
——李世贞、张湘瑜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综述《老年心力衰竭治疗现状和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CVD)及其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愈加显著,CVD发病率持续升高,加强政府主导的CVD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自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下简称‘年报’)。今年是年报出版的第20年,20年来,作为CVD防治前沿资讯刊物,年报浸透着几代专家评委、编著者、出版者的辛勤汗水,印证着几代心血管领域医学翘楚的远见卓识,也在全球CVD防治事业发展中彰显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最新发布的年报要点内容进行精选解读,以期为CVD防治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特邀刘明波、王增武教授团队解读《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血管钙化病变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越来越常见。血管钙化会影响血管介入器械输送,损伤血管支架药物涂层,使得支架膨胀不全,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引发冠状动脉夹层、血管穿孔等手术并发症,同时术后远期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血管钙化病变经过预处理后置入支架,支架内最小面积和支架膨胀系数均明显升高。冠状动脉血管内碎石术(IVL)通过球囊低压扩张时向钙化病变处提供脉冲式机械能,进而破坏血管浅层及深层钙化,改善血管顺应性。Disrupt系列研究证实了冠状动脉IV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可充分处理钙化病变,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研究汇总分析显示,IVL处理钙化病变后会出现钙化断裂,且钙化角度越大,越容易出现钙化断裂……”
——徐亚威、杨海波团队带来《血管内碎石术预处理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后钙化断裂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病变充分预处理后,可选择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或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近年来,‘介入无植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DCB在支架内再狭窄、原位病变等方面 的应用不断增加,其优势也逐渐显现。与DES相比,DBC的主要优点包括:无异物残留;减少对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影响;能够将药物均匀分布于血管壁,降低金属支架小梁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内皮化延迟;减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降低相关出血风险。此外,随着DCB的广泛应用,其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通后的‘投资治疗’也逐渐成为一种选择。DCB在钙化病变中的应用也得到一些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2023年发布的《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指出,单纯DCB或DCB联合DES的杂交治疗策略可在部分钙化病变中进行探索与尝试。本研究通过分析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血管内碎石联合DCB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临床效果,旨在为DCB在CAC中的应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姜浩、唐强团队带来《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血管内碎石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临床效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ACS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脆弱指一种包含身心和精神症状,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影响社会交往的消极反应模式。既往研究表明,心理脆弱是负性情绪的显著正向预测因子,也是缺血性心肌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居民早期死亡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心理复原力也称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指个体良好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心理脆弱和心理复原力分别是自我感受负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提示二者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社会支持反映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与心理脆弱水平呈负相关。然而,国内尚无研究直接探讨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和心理脆弱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ACS患者的心理脆弱状况,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心理脆弱、心理复原力及社会支持三者间关系,以期为降低ACS患者心理脆弱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
——申唯、童素梅团队带来《心理复原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脆弱间的中介作用》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脓毒性心肌损伤是脓毒症的一个主要表现,其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是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相关研究较少,且临床上亦无统一的治疗共识或指南。线粒体功能受损是心肌细胞损伤的关键环节,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甲基丙二酸(MMA)是一种线粒体中间代谢产物,可通过干扰线粒体呼吸链,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还可通过直接抑制电子传递复合体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来干扰线粒体能量产生,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因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MUT)及其辅酶钴胺素的作用,正常状态下的细胞内MMA含量较低。当线粒体功能异常时,细胞内MMUT表达减少可导致MMA积累,继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细胞损伤逐渐加重。改善受损线粒体的功能,有助于改善脓毒性心肌病中心肌功能障碍和抑制心肌细胞死亡。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是生物代谢活动的重要调节器,其激活可促进下游转录因子EB的活性,后者是脓毒症背景下调节溶酶体功能和细胞自噬的重要保护性因子,其表达水平降低可导致细胞自我修复功能受到抑制。本研究旨在探究MMA对LPS诱导的脓毒性心肌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
——崔岩、杨光远团队带来《线粒体代谢物MMA通过抑制PPAR-α/TFEB通路加重脓毒性心肌损伤》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主要由肌节蛋白突变引起,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HOCM发病率约为1/500,全世界有数千万人受其影响。HOCM典型特征除室间隔肥厚外,最重要的是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异常导致的收缩期前向运动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对于有症状HOCM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药物治疗。然而,仍有部分患者持续出现严重症状,对药物治疗无反应。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深入,HOCM介入治疗已获得重大突破。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在HOCM患者中已经取得初步疗效。由于现有文献中对该技术的研究较少,目前对PIMSRA治疗HOCM的有效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对PIMSRA治疗HOCM的疗效进行荟萃分析和系统文献综述,以明确PIMSRA对HOC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邵宝兴、马宝新团队带来《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疗效的荟萃分析》
“由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组成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石,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自发性缺血性事件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对于血小板介于(50~100)×109/L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建议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个月后改为氯吡格雷单抗治疗并合用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但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策略,目前仍缺少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本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严重病变,同时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9/L),出血风险较高,因此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且术后给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期间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血流瘀滞,左心室内血栓形成风险高,考虑可能与AMI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有关。与此同时,患者仍存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而常规升血小板治疗疗效欠佳,积极查因后诊断为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症。针对原发病治疗后血小板逐步回升,仔细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后续患者左心室血流瘀滞情况恢复正常……”——王敏敏、张丽霞和张钲团队带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尽管手术成功率很高,仍有可能出现介入相关并发症如冠状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夹层。文献报道,冠状动脉夹层总发生率约0.126%,主动脉夹层发生率约0.021%。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后果严重。本文报道1例患者PCI治疗后出现迟发性主动脉夹层,本病例特殊性在于术中出现右冠状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窦底夹层,术中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后,病情一度平稳,然而于术后3h出现迟发性主动脉夹层,幸运的是通过保守治疗,患者主动脉血肿逐渐吸收……”
——张坤、方丕华团队带来《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迟发主动脉夹层1例》
“主动脉瓣狭窄(AS)与转甲状腺素蛋白型心脏淀粉样变(ATTR-CA)均好发于老年人,且临床表现相似,导致ATTR-CA在AS患者中易被漏诊。随着诊断技术进步,AS合并ATTR-CA(AS-ATTR)的检出率上升,但其预后较单纯AS或ATTR-CA更差。本文对AS-ATTR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重点探讨AS-ATTR的诊断策略与新技术的应用……”
——赵小涵、张慧平团队带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转甲状腺素蛋白型心脏淀粉样变的诊治现状》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展性疾病,临床预后较差,患者常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延迟强化和T1 mapping技术可无创定量评价心肌纤维化,在评估DCM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MR中心肌延迟强化和T1 mapping技术在DCM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展开综述……”
——刘涛、陈伟团队带来《心脏磁共振评估心肌纤维化在扩张型心肌病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具有心房颤动、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病史的患者,需要抗栓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从而预防危及生命事件的发生。此类患者合并口腔问题进行处理时,必须权衡继续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与药物中断或降级的血栓风险。本文将讨论抗栓药物的机制、与口腔科常用药的相互作用、口腔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抗栓治疗患者……”
——唐一阳、金建秋团队带来《抗栓治疗患者的口腔科管理进展》
“美国心脏协会于2022年提出生命八要素(LE8),包括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吸烟、睡眠、体质指数、血压、血脂和空腹血糖8个指标。本综述重点关注国内外基于LE8评价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的相关研究及针对LE8指标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进行的干预性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适合我国的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何瑞乾、贾娜和张剑梅团队带来《基于"生命八要素"的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不断发展,血管支架的制作材料、厚度及药物涂层等都发生了明显改良,旨在解决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支架的迭代发展和支架涂层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更优异性能的支架……”
——许峰瑞、杨文艺团队带来《冠状动脉支架和表面涂层的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MI)是冠状动脉持续缺血引起的病理性损伤,可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核因子可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调控MI发生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活化T细胞核因子及其调控MI机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MI及其相关并发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华成俊、陈玉善团队带来《活化T细胞核因子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长期高血糖所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糖尿病靶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和代谢记忆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拟围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葛沁、欧阳昌汉团队带来《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5年4期已在官网全文上线
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你的关注!
2025年4期 目次
近期,有人冒充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通过邮件、微信和电话等形式与作者联系,以各种理由提出添加微信好友等要求。
特此郑重提示,请认准本刊的联系方式:
官网:
(zgxxgzz)
电话:010-6401 2981-8109
邮箱:zgxxgzz@bjhmoh.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大佛寺东街6号院109室
如遇上述或其他有疑问的情况,请首先与编辑部取得联系,确认信息真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