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张朝阳横渡8.69公里:每天5公里,救我于焦虑与内耗之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06:38 1

摘要:61岁的张朝阳,耗时5小时18分钟,横渡8.69公里,途中遭遇洋流冲击、蚝区划伤,最终完成这场近乎“突围”的挑战。

61岁张朝阳横渡8.69公里:每天5公里,救我于焦虑与内耗之中

周忠应

2025年9月14日,南澳岛与饶平海湾之间的海面,波涛汹涌。

61岁的张朝阳,耗时5小时18分钟,横渡8.69公里,途中遭遇洋流冲击、蚝区划伤,最终完成这场近乎“突围”的挑战。

这不是一场秀,而是一次身体与意志的极限对话。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挑战的准备,并非来自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体系,而是源于他日复一日、每日5公里的跑步日常。

人们惊叹于他61岁仍如40岁的状态,却常常忽略了一个真相:

真正的差距,从来不是天赋或资源,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日日坚持的“小决定”

比如——每天跑5公里。

一、我们正在被“情绪债务”拖垮

现代人的困境,早已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超载

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涣散……这些词像幽灵一样缠绕在每一个深夜刷手机的人身上。我们拼命工作,却越来越空虚;拼命社交,却越来越孤独;拼命追求效率,却连安静坐五分钟都做不到。

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债务”,你不断透支情绪账户,却从不储蓄。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解药”:冥想、心理咨询、旅行、断舍离……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最原始、最有效、最不花钱的“情绪清算工具”,其实是跑步

张朝阳说:“当我焦虑、睡不着的时候,我不去想怎么解决它,我只是告诉自己:‘昨天定的5公里还没跑,先跑完再说。’”

这句话,藏着一个被现代人严重低估的智慧:行动,才是情绪的解药

你不需要立刻“解决”焦虑,你只需要先动起来。

当你把注意力从“我为什么痛苦”转移到“我该做什么”,奇迹就开始发生。

跑步,就是这样一个“转移注意力”的仪式。

它不承诺治愈,但它提供了一个脱离情绪漩涡的出口

二、跑步,是成年人的“禅修课”

张朝阳说:“跑步对我而言,是一种禅修。”

这句话听起来很“玄”,但细想却极为真实。

在跑步中,你必须专注呼吸、步伐、节奏,你的大脑没有余力去反复咀嚼过去的失败或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你只能活在当下——左脚,右脚,再左脚。

这不正是正念(Mindfulness)的核心吗?

现代社会的“注意力经济”正在系统性地摧毁我们的专注力。短视频、推送、群聊……每一秒都在争夺你的认知资源。我们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难以进入深度思考。

而跑步,恰恰是一种对抗碎片化的身体实践

当你跑步时,你不需要创造内容,不需要回应信息,不需要表演人设。你只是走路,只是呼吸,只是存在。

这种“无为”的状态,反而让你重新连接自己。

就像张朝阳所说:“跑步让我回归自己。”

这不是逃避,而是战略性的撤退,从喧嚣中抽身,回到内在的秩序。

三、小步高频:人生节奏的隐喻

张朝阳推崇“小步高频”的跑步方式:步幅小,步频高,重心前倾,核心收紧。

这不仅是跑步技巧,更是人生节奏的隐喻

我们总以为成功要靠“大步跨越”,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但现实往往是:走得快的人,常常走不远;而走得稳的人,才能走得久

小步高频的本质,是降低冲击、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对应到人生:

小步:不贪大求全,把目标拆解成可执行的微行动;

高频:保持持续输出,哪怕每天只进步1%;

重心前倾:主动迎接变化,不靠蛮力,而靠势能;

核心收紧:守住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外界噪音带偏。

这正是张朝阳能从“科技新贵”蜕变为“长期主义者”的关键。

他曾膨胀,也曾抑郁,但最终通过跑步重建了生活的节奏感。

他不再追求“最后一公里跑进4分钟”,而是享受“每一步都踏实落地”。

从竞速到体验,从外在到内在——这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四、长期主义,不是坚持,而是“可持续”

“长期主义”这个词,最近几年被说烂了。

但很多人误解了它的本质。

长期主义,不是咬牙坚持,不是自我折磨,不是“只要挺过去就赢了”。

真正的长期主义,是找到一种可以持续的生活方式

张朝阳坚持跑步20多年,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把跑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他每天跑5公里,不追求速度,不追求距离,只是“完成了今天该做的事”。

这种“完成感”,比“成就感”更重要。

现代人失败的根源,往往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得太猛烈,太短暂

我们立下宏愿:每天读书1小时、写作2000字、健身1小时……结果三天后就放弃。然后自责、愧疚、再次立誓,陷入“决心—失败—自责”的循环。

而张朝阳的方式是:先建立系统,再追求结果

系统:每天跑步5公里;

结果:健康、清醒、抗压、耐力。

系统一旦建立,结果只是时间问题。

这就像种树。

你不会每天挖开土壤看根长了多深,你只是按时浇水、施肥,然后相信时间的力量。

五、跑步,是普通人最平等的“逆袭工具”

跑步最动人的地方,是它的低门槛与高回报

你不需要昂贵的器械,不需要会员卡,不需要教练。

只需要一双跑鞋,一个安全的地方,就可以开始。

在这个阶层固化、资源集中的时代,跑步几乎是唯一还能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领域

你跑得越多,心肺越强;

你跑得越久,意志越坚;

你跑得越稳,生活越有序。

更重要的是,跑步教会你一个底层信念:我可以掌控自己

当你能在清晨5点起床跑步,你就知道,你有能力对抗惰性;

当你能在疲惫时继续迈步,你就知道,你有能力突破极限;

当你能坚持一个月、一年、十年,你就知道,你有能力改变人生。

这种“自我效能感”,会迁移到工作的决策、关系的处理、目标的实现中。

六、出路:从“解决焦虑”到“带着焦虑前行”

回到最初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面对焦虑、抑郁、内耗?

张朝阳给出的答案很特别:不要试图解决它,而是带着它去做该做的事

这听起来反常识,却是最有效的。

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也强调:不要与情绪对抗,而是带着情绪行动

你不必等“心情好了再开始”,你只需要“开始,然后心情就好了”。

跑步,就是这样一个“带着问题前行”的隐喻。

你不必等“有时间”“有状态”“有动力”才跑。

你只需要穿鞋、出门、迈步。

行动本身,就是意义

写在最后: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张朝阳61岁,依然在挑战8.69公里的横渡。

他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继续活着,清醒地、有力地、完整地活着

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的“洋流”与“蚝区”,如突如其来的变故、看不见的阻力、无形的伤害。

但只要你还在跑,你就没有被打败。

跑步,从来不是为了赢得比赛,而是为了不被生活击倒

它是最朴素的自律,是最沉默的反抗,是最温柔的坚持。

所以,别再问“什么时候开始”了。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

穿鞋,出门,跑起来。

哪怕只是2公里,哪怕只是慢跑,哪怕只是走跑结合。

只要你开始,你就已经赢了昨天的自己。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能日日践行的“长期主义者”。

张朝阳用20年跑步告诉我们: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

而跑步,正是通往这种自由的最近路径。

来源:大栗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