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处女地”本就是一个中性词,平时人们用得非常广泛,并不带有其他色彩,用在广告文案中并无不妥,“这是有些人太敏感了。”
近日,法国知名运动品牌迪卡侬在中文官方平台上,介绍一款潜水服产品时,将海洋比喻为“处女地”,有人为此在购物平台发起了投诉。
投诉者认为:迪卡侬使用“处女地”一词描述海洋,将女性身体符号用于自然景观的修辞,本质上是对女性的物化与不尊重。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处女地”本就是一个中性词,平时人们用得非常广泛,并不带有其他色彩,用在广告文案中并无不妥,“这是有些人太敏感了。”
在此事引发争议后,迪卡侬已快速删除了这一广告文案,但相关争议却在中文互联网上继续蔓延开来……
对于“处女地”一词,相信稍有一点中文常识的人,大都知道或使用过这一词语吧?
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这一中文词汇的源头何在:
其一,学界公认的“处女地”之语一般有两个出处:
一是廖仲恺在《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中写道:“ 中国的新青年,如果要在这里听天打卦,不去除了那些建设的障碍,来利用这个祖先遗留来的处女地,做成一个新国家,那就当真是最旧的旧古董了。”
二是李若冰在《在柴达木盆地》里写道:“今天,也只有在今天生活在毛时代的人民,才真正赏识这丰饶的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其二,在我们的各类现代汉语词典中,也都收有“处女地”词条,并解释为“未开垦的土地”之语义。
其三,“处女地”显然是现代中文词汇,目前并未发现古代汉语中有此用语。
不过,如果是将“处女”之意,引申为“纯洁、未侵扰”等比喻、象征性语意时,或仍可最早从屈原作品中得到体现:“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此中暗含着屈原对于楚国未被外力侵扰的乡土情感,后世赋文中,也延续了这种“自然与纯净”的象征意义。
当然,在男权占统治的时代——即使是当下“男女平等”的社会里,所谓的“处女情结”之封建、落后、反人类的思维残余,仍然存在也是事实,比如,前些年曝光了一些官员牵涉的此类案件,或就是典型性的证明。
当然,不得不说,一方面,“处女地”在文字、文学等现代语文表达中,似乎已成了约定成俗的一个“中性词”。
它不仅被中国的文学家们大量使用,也包括普通人的日常表达中,以及官方的文样里,“处女地”一词也都在广泛应用。
比如,像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被译成中文《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翻译外国语的“处女座”;更有像“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等各类文艺奖项名称,几乎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吧?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此语意的含义本身、本源考察,仍不得不说,此中隐含着“男权主义”的影子,确实也难以脱得清令人多想与误解之干系吧?
这或许是创造这一词汇者最初的无意之举,也有可能是下意识的自然流露,亦或都有可能吧?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词汇在创造之后,确实通过现代文学、文化和全社会的传播,后来形成了一个颇具“中性词”模样的新词了,这一点上,也是不可否认。
而在当下的互联化时代里,中外思想的交汇之下,在世界各国兴起的“女权主义”思维影响之下,我们的中文网络之上,也出现了很多此类思维的支持者与维护者。
这种现象本身,应该说自有其重要的社会进步性!——在一个人类社会大多处于男权统治的历史进程中,女性权力的解放、保障与维护,当然应视作社会和时代的一大进步。
事实上,即使在我们老祖宗创造的词汇中,对于女性语意的使用,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于女性美好的赞许性质,也有涉嫌物化女性、违背性别平等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意表达,这样的词汇很多,相信识字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
因此,在当下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不断觉醒的时代里,对于有着性别隐喻敏感化之现实含义的“处女地”,其词源确实有着关联女性生理特征之义,这也难以否认吧?
像此次迪卡侬的广告文案中,“处女地”与后文的“探索”相结合,确实有可能引发出“征服自然=征服女性”的联想之虞,这被人认为存有“强化父权制”的隐喻,似乎也存在“与我有戚戚焉”的感受吧。
所以,或许本只是无意之失、之过,但作为一大国际品牌,未能有此文化的敏感度,出现这样的审查漏洞,因此在引发争议后,立即进行删除,也算是应有的正确之举。
但毕竟,这一词语本就有着广泛的应用,有人还更要求其公开道歉,似乎也就大可不必了吧?
这是因为,毕竟这一词语已泛化使用在广泛的领域,如果如此过度审查之下,就会令人担忧这一词汇——甚至是类似的很多中文词汇、外来词汇等,从此都要走向被禁用的末路吗?
真要这样做的话,不仅工作量极大,也会引发更多具体而微和深刻泛化的不同争议话题,同时,也将会侵蚀中文语言多样性与文学美感的丰富性了。
当然,因应时代的变化,对于人的正当权力的尊重与维护,当是文明进步的一大要义。
像对于像迪卡侬这次的“处女地”之表述,还有施华蔻的“处女发质”文案之类的商业文字,也都凸显出商业广告文案的设计中,也需规避性别关联词汇的一大文化心理趋势。商业品牌需要在创意表达与文化敏感度之间,做到精细权衡,并建立起审核预警机制。
特别是在语义上,如果有涉嫌物化女性的表达时,也应充分谨言慎行,这不仅仅只是恐怕会失去目标客户的问题,也是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人民文化追求中的更高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机构等公共表述中,做到慎用“处女地”之类的表达,或许并非坏事!
当然,在越来越多的女性觉醒主义面前,如何面对敏感的词汇或话题,并在对此进行公众讨论中,我们既要推动汉语的不断净化与持续进步,但也要在推动语言的包容性与多元表达之间,寻找出更好的动态平衡点——既不能麻木不仁,也不要敏感过度!
来源: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