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罗永浩和西贝之间围绕预制菜的交锋愈演愈烈,互不相让,火药味十足,一波又一波,围观群众吃瓜都吃腻了。其实,预制菜这玩意儿也不算新鲜货,点外卖的时候你看到“五分钟出餐”,心里大概就有数了:不够吃?那就让老板再“热一袋”呗。
原创吃饭大王英伦大叔
2025年09月17日 01:10英国
这几天,罗永浩和西贝之间围绕预制菜的交锋愈演愈烈,互不相让,火药味十足,一波又一波,围观群众吃瓜都吃腻了。其实,预制菜这玩意儿也不算新鲜货,点外卖的时候你看到“五分钟出餐”,心里大概就有数了:不够吃?那就让老板再“热一袋”呗。
对不少留学生来说,预制菜更是老熟人了——超市货架上成堆的速食餐盒,曾经在赶due的深夜救过无数条命。可奇怪的是,在国外天天吃没事,一回国就成了全民大讨论的话题,这到底是为啥?
1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的“大战”:
9月10日下午5点,一向敢说敢怼的罗永浩在微博上开炮了。他表示自己在西贝的用餐体验糟糕,认为这家餐厅“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快立法,强制餐馆明确标识是否使用预制菜。这一番言论瞬间点燃了大众情绪,也把西贝火速送上了风口浪尖。
微博
吃瓜群众一听说罗永浩点名北京祥云小镇门店,立刻赶赴现场拍摄取证。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不含糊,现场拿出罗永浩当日消费的小票,面对镜头声嘶力竭地表示:“我们一定会起诉罗永浩!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
澎湃新闻
这话音刚落,第二天全国各地的西贝门店仿佛“现场直播探店”,大批记者和消费者蜂拥而入后厨。结果呢?视频一经曝光,后厨使用的原料就成了新的争议点,因为有不少的冷冻产品。
舆论迅速分裂:有人站罗永浩,觉得他说出了餐饮行业的“潜规则”;也有人为西贝辩护,说这就是标准化管理的必然产物,不必上纲上线。就在这“你来我往”中,罗永浩宣布:“放过西贝,除非他们再来阴的。”言下之意,这一回合,暂时休战。
很快,西贝也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封致歉信。信中表示,“意识到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并承诺将把更多加工环节从中央厨房转移到门店操作,尽量缩短保质期,10月1日前完成整改。
微博
然后一位合伙人又突然跳出来,把罗永浩批得体无完肤,说他干的是“损人不利己的恶心事”,把这事和“海底捞撒尿男孩”视频相提并论,与此同时西贝也表示暂停后厨开放环节。
说到底,公众真正不满的,并不是“预制菜”这件事本身。你去便利店买微波便当、去超市囤速冻饺子,这都没人说什么。问题是,如果餐厅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上各种冷冻和预制产品,还收你不便宜的价格,那不来气吗?
2
全球预制菜到底有多香?
其实,咱们身边的预制菜——或者说更洋气点的“即食食品”(Ready Meals)——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尤其在国外,它几乎就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英国为例,走进任何一家超市,Ready Meal一整排摆得明明白白,从中餐、意大利面、咖喱饭到素食烤菜,一应俱全。懒得做饭的时候拎一盒,微波炉一转就能吃,方便得不得了。媒体甚至还会出专门的选购指南:哪些超市的即食餐最好吃,哪一款低盐又高蛋白。
BBC
在美国,Ready Meal更是忙碌上班族、独居青年和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问他们“你介意吃预制菜吗”?他们可能反问你:“难道你天天做饭?”
说到底,咱不是不讲究吃,而是讲究得更“现实”。在生活节奏快、时间成本高的国家,能用三分钟解决晚饭的预制菜,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现代文明”。
Sustain
不光是便利,全球即食食品市场早就悄悄变成了一门大生意。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预制菜生产国之一。尤其这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想做饭等因素叠加,预制菜行业在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而在印度、韩国、巴西、泰国等新兴市场,预制菜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同样强劲。各国原因不尽相同:印度是城市人口爆发增长;泰国则是便利店铺天盖地;越南便利店兴起后也跟着预制菜“火了”。
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正在越来越接受预制菜,不再把它看作“懒人食品”,而是一种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解决方案”。
试想一下,下班回来、加班狗、奶爸奶妈、独居青年……谁不是精疲力尽,只想吃口热饭又懒得动锅动铲?这个时候,如果冰箱里有一份“热一下就能吃”的预制菜,是不是幸福感翻倍?
Metro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食用预制菜的第一动机就是节省时间。简单说,做饭太累,点外卖太贵,预制菜刚刚好。
除了“快”,尝鲜也是推动预制菜热销的重要因素。你可能不愿意自己捣鼓一份马来西亚椰浆饭,但要是超市里有现成的,你一定会想试试看。
在英国,几乎一半的消费者通过预制菜尝试世界各地的美食:日式照烧鸡、韩式部队锅、印度黄油鸡……不用出国门,也能环游世界。
泰国人喜欢日本预制菜,斯里兰卡风味也悄悄出现在日本产品中。在美国,25%的消费者对带有全球风味的预制菜特别感兴趣。
Metro
这给品牌提出了新方向:越有异国情调、越有文化故事的预制菜,越有市场。
曾几何时,“预制菜”是“垃圾食品”的代名词。但随着消费观念升级,品牌也在努力摘掉这顶帽子。
比如英国植物基品牌 Allplants,就主打“营养师设计食谱”,每一份都标注卡路里、蛋白质、维生素含量,还主动回应消费者对“超加工食品”的担忧。
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英国成年人正在尝试健康饮食,德国也有61%的消费者倾向购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品牌。
所以预制菜想赢得市场,不再只是“快和省”,还要健康、清洁、透明、营养丰富。你要让消费者觉得,吃你这一份,不仅吃饱,还吃得好。
Telegraph
当然,价格永远是重要因素。特别是像巴西这样的国家,就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因为价格太高而减少了购买预制菜的频率。但聪明的品牌不会陷入一味压价的死胡同,而是转向“性价比”——吃出餐厅的品质,但花得比外卖少。
有数据显示,近七成加拿大消费者认为即食食品可以替代餐厅餐食。这对品牌是个启发:通过高还原度的菜品、精美的包装、创意的组合,也可以让消费者“在家吃得像在外”。
3
消费者生气的是预制菜吗?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确实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刚需”。而且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方便”这一个维度,而是开始在便利、健康、价格与新鲜感之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
对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个挑战,也是机会。
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谁都不喜欢“被糊弄”。预制菜本身没有原罪,有问题的,是那些明明用了中央厨房加工、长保质期食材,还要在菜单上写“手工现炒”“现熬老汤”的餐厅。要是再把这些“精装加工”打上高价标签,那就是在挑战消费者的底线了。
新浪财经
你卖的是加工菜,却装得像刚杀的鸡、刚摘的菜;你主打的是供应链,却非要披上匠人精神的外衣,这是弄啥嘞?
所以,对于预制菜,公众需要的是一个坦诚的态度。只要你愿意告诉我:“这是预制的,但我们在食材选择、营养配比和食品安全上下了功夫,而且还物美价廉”,那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的商业模式。相反,如果你“偷偷摸摸”,哪怕东西不错,也会因为缺乏信任而被质疑。
预制不是错,装现炒才不对。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