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山叠翠间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泛着粼粼蓝光,新刷白的农房外墙上颜料与汗水共同晕染出一幅幅丰收长卷,果园里的无人机作业声与林间鸟鸣声正混成新的乡村白噪音……时下,随意打卡鲁中腹地偏远乡村,这样景美人和的乡村新图景早已司空见惯。
群山叠翠间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泛着粼粼蓝光,新刷白的农房外墙上颜料与汗水共同晕染出一幅幅丰收长卷,果园里的无人机作业声与林间鸟鸣声正混成新的乡村白噪音……时下,随意打卡鲁中腹地偏远乡村,这样景美人和的乡村新图景早已司空见惯。
从昔日偏僻落后到今朝秀美业旺惹人醉,探究一个个村庄被唤醒、重塑、更新的背后,不难发现驻淄博省派工作队和700余名省、市、县三级驻村第一书记“组团”攻坚的忙碌身影。正是他们以并肩作战的热忱,在田埂间播撒希望,在街巷里镌刻担当,让一条条乡村的蜕变之路洒满温暖与力量。
我市现有省、市、县三级驻村第一书记734人,负责帮扶734个村,其中省派19人(全部派驻在沂源县)、市派145人、区(县)派570人;省派工作队员29名,其中驻市省派工作队员5名,驻8个县区省派工作队员24名。
去年以来,我市以首次获派省派第一书记为契机,发挥驻村干部的团队作战优势,凝聚省、市、县三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组团帮包合力,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打破地域、领域壁垒,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从“封闭”运作到整体“联动”,在组织振兴、产业谋划、项目建设、产品营销上“全链条”发力,走出了一条驻村干部帮扶工作的新路,书写了一篇篇从“帮扶一村”到“带动一片”的精彩故事……
党建连片抓,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是省委对驻村干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驻村帮扶的具体要求。
临淄区凤凰镇“文明桑梓 富美乌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俯拍图
以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强和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徐波为牵头负责人的省派工作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破解支部难建强、乡村难治理、产业难提升等发展瓶颈和突出问题,指导统筹各级驻村干部队伍力量,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和省、市、县三级第一书记身份界限,以镇(街道)或片区为单位,联合成立63个临时党支部,完善出台工作例会、理论学习、现场观摩等6项规章制度,以组织联建带动治理联抓、产业联兴、人才联育,进一步优化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
聚焦优化“整体作战”布局,部署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培优塑强行动。组织685名第一书记兼任片区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依托片区党组织,科学组建254个第一书记服务团组,一般由省派或市派第一书记担任工作组长,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流程和纪律要求,构建起全面覆盖、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组团帮包体系。
坚持“优势互补”,增强帮包能级。发挥单位优势,按照“先定村、后定人”的原则,根据片区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帮包单位,从强党建、兴产业、促治理、惠民生等4个方面,制定13项具体帮包任务,压紧压实“干部驻村、单位联村”责任。择优推荐72名驻村工作5年以上的第一书记担任帮带导师,与204名首次任职的第一书记结对,通过跟班实训、到村指导、外出学习等,“手把手”提升驻村本领。
淄川区综合考虑第一书记镇村分配、地域临近等因素,组织成立区派第一书记临时党委,明确临时党委职责任务,下设8个临时党支部,发挥临时党委力量,帮助第一书记制定帮扶规划,严格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例会、现场观摩等学习活动,交流驻村工作经验,促进工作提升。优选91名驻村第一书记担任片区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以党建联建带动乡村抱团发展、共富共兴。
高青县创新实施驻村第一书记“圆桌会”制度,以市县派驻村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为单位,邀请驻高青县省派工作队到会指导,每月围绕产业项目发展等确定主题,群策群力解决驻村帮扶难题,链接共享优质资源,推动驻村帮扶由“单兵作战”向“全面联合”转变。
周村区王村镇组织13名市、区派第一书记组建第一书记联盟,每月开展“擂台比武”及月度交流会等活动,轮流到第一书记派驻村实地观摩,共同提升帮扶成效。
产业连片建,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雨后的沂蒙山区,重峦叠嶂,雾气蒙蒙。位于沂源县西里镇崮前村山腰的红页岩山地果园内,一排排纯正的“沂源红”苹果树整齐地排列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晶莹的雨滴还未完全滑落,翠绿的枝叶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西里镇崮前村200亩红页岩山地果园项目
崮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继刚自豪地说:“这里面都是我们今年新栽的‘沂源红’树苗,传统的苹果种植模式下5年才能见果,现在第一书记帮我们引进了新的种植技术,果树第2年就能结果,口感还特别好!”
西里镇是“人民楷模”朱彦夫的家乡、“沂源红”苹果发源地,辖区内的崮前村和附近的红源新村、张家泉村、大刘庄村所在的沂源县“楷模之乡”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拥有广阔的苹果种植面积,苹果产业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片区苹果陆续出现了“人老、树老、品种老”的“三老”问题,产业发展瓶颈日渐突出。
驻村第一书记服务团组的到来,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西里镇张家泉村第一书记胡英盛告诉记者,片区第一书记服务团组到位后,依托“沂源红”苹果母树诞生地优势,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省派第一书记衔接资金230万元,建成崮前村200亩红页岩山地果园,采用宽行密植的方法,栽植“沂源红”新品种12000棵,安装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相关配套设施,硬化片区内道路、园区生产路2400余米,集中打造了规模化产业示范点。聚焦片区“供、产、销、游”苹果全链条产业,服务团组充分发挥在规划、文创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推动文旅农商产业发展,开发乡风休闲娱乐、田园康养民宿、山地户外体验、林果产业配套、兵工厂红色旅游等项目,实现了片区基础互通、产业互联、集体村民双增收,初步构建起了“一环两心多点联片”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产业、最关键的也是产业。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核心的抓手是片区化培育壮大区域富民产业。
坚持片区同规划、产业同布局、项目同推进。全市各级组织第一书记联合走访群众13.2万户,在充分征求镇村意见基础上,科学制定片区发展规划和任期帮扶计划;整合各村零散土地、闲置资产、扶持资金等资源,谋划实施共富产业项目286个,引导片区发展果树种植、蔬菜大棚、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淄川区太河镇柏树村、下端士村、石沟村的市、区两级第一书记组建第一书记联盟,依托现有民宿、研学基地等优势资源,定期会商产业发展方向,成功招引花筑品牌、云南青索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摄影家协会、望云山越野俱乐部等乡村合伙人,提升片区整体建设水平。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市级明确要求上级投入到村的各类资金、项目,原则上由第一书记服务团组牵头承接,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包括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全域美丽乡村、衔接推进区等)建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连片提升。改变过去“撒芝麻盐”的做法,第一书记服务团组打包使用项目引导资金、帮扶工作经费等帮扶资金9000万元,在帮包片区组建167家“共富联社”“强村公司”,第一书记分工监督指导项目推进,预计带动片区各村年增收3800余万元。临淄区凤凰镇梁家村市派第一书记统筹上级扶持资金和片区3个村集体资金900余万元,打造“文明桑梓 富美乌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集中建设总容量2万立方米的粮食烘干仓储中心,为片区8个村庄提供粮食储存服务,通过错峰储销实现年增收100万元。驻张店区省派工作队整合帮扶资金600万元,连续两年投入到湖田街道西张村、下湖村、商家村、官庄村、北焦宋村5个村共富项目——宏湖产业园项目,目前,占地50亩的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设厂房2万平方米,吸引6家企业进驻,带动联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0万元。
省派第一书记伊庆国、曹振华在“爱在沂河 情定安乐”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察看蓝莓长势
统筹用地指标。为解决土地指标紧张问题,力争实现帮扶项目作用发挥最大化,指导各服务团组实行片区内帮扶项目跨村土地指标共享、项目共建机制。沂源县“爱在沂源”片区内,南麻街道重喜官庄“万村共富”专项资金樱桃大棚项目因土地指标紧张,与埠下村的省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蘑菇养殖大棚项目共享用地指标一并建设;沂源县燕崖镇北安乐村在建的“爱在沂河 情定安乐”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整合了南、北安乐村的省派第一书记衔接资金、安乐官庄村的“万村共富”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共计750万元,整体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32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发展四季果蔬种植,实现了产业发展规模化、投资收益最大化。
博山区池埠片区3名市、区第一书记,以池埠村为中心,整合3个村资金、土地、房屋及其他要素资源等入股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村闲置土地200余亩,发展黄烟、杂粮种植项目,配套建设片区党群服务中心、仓储加工车间等,形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各村年增收3万元的同时,带动周边20名村民就业。
品牌连片创,擦亮乡村振兴“金名片”
这边是连绵的青山翠海,那厢是繁华的都市气息。站在沂源县南麻街道马王峪村望山文旅项目的山顶观景台上,你会发现,在县城几步之遥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山地的静谧与美好,喧嚣与安宁在这里竟是一墙之隔。
马王峪村“望山悦水”文旅项目俯拍图
“爱在沂源”沂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位于沂源县中心位置,整体以沂河为轴,以河联镇、破镇联村,由西北向东南链接“沂河之畔”“龙湾水乡”2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青山绿水是其独特资源禀赋。
如何将这里独特的生态优势与艺术文化结合,打造更多乡村美学空间?11名省派第一书记和多位市、县派第一书记的到来,让这里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依托依山望水的自然优势,以防汛路建设为契机,第一书记服务团组牵头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助力当地村乡贤投资打造了马王峪村“望山悦水”文旅项目,一举盘活了2000亩山地,强力辐射效应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协同发展,形成“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的复合模式。
两年来,“爱在沂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统筹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扶资金2400万元,累计培育发展产业项目22个,基础设施项目8个,帮助协调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7295万元,带动新增村年集体收入300余万元,逐步形成以蓝莓、樱桃、阳光玫瑰为主的“高端采摘”农业品牌,以飞龙食品、淄博悦卡电器为主的“村头工厂”加工业品牌,以马王峪、下龙巷为主的“一峪一湾”休闲旅游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龙湾水乡”“望山悦水”文旅项目成为全县网红打卡点,小水蒜黄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淄博樱桃·沂源红”获得国际樱桃大会6项大奖。
区域产业品牌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两年来,我市第一书记服务团组积极立足片区历史人文、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现状,积极培育“一域一业”特色品牌,用特色产业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南鲁山镇流水锶乡片区艾草加工项目
沂源县南鲁山镇流水锶乡片区第一书记服务团组立足片区艾草资源丰富优势,统筹片区第一书记衔接资金160万元,打造“共富车间+共富站点+共富群众”的帮扶模式,提高艾草产品产能,使产品种类由单一的艾条、足浴包增加到艾绒被、艾绒垫、艾草枕头、艾草精油、艾草纯露、艾香等10余种,片区村集体年增收可达16万元,“小艾草”一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大产业”。他们还依托片区富锶矿泉水资源,大力发展锶元素农产品种植,打造“流水锶米”“锶泉果蔬”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 800 万元。
高青县“赵店大街”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市、县第一书记服务团组,立足片区各村实际,培育“4+9”乡村产业示范项目发展模式,即农旅、光伏、农产品加工、土地规模化经营4种产业形态,生态农业产业园、特色民宿托管、清水小龙虾基地、“渔光互补”光伏产业、香油加工车间、石磨面粉加工车间、农产品真空包装车间、九头羊冷链物流园、土地规模化经营提质增效9个共富项目,实现片区各村“村村都有好项目”,推动“赵店大街”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高质量发展。
桓台县唐山镇第一书记联盟搭建第一书记直播间,将第一书记派驻村“土特产”进行专业化包装运营,集中打造“唐山有礼”品牌,带动帮扶村产品组团出道。
从党建引领到产业协同,从资源整合到品牌塑造,全市三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以“组团帮片区”的创新实践,让乡村连片发展的活力持续迸发,示范引领的效应不断凸显,不断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来源:观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