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则消息在商业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 海澜之家要在境外发行股份(H 股)并于港交所上市。嘿,你可别小瞧了海澜之家,人家早在 2014 年就成功登陆 A 股市场,现在市值都超 300 亿元了呢!
最近,一则消息在商业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 海澜之家要在境外发行股份(H 股)并于港交所上市。嘿,你可别小瞧了海澜之家,人家早在 2014 年就成功登陆 A 股市场,现在市值都超 300 亿元了呢!
想当年,从 2006 年开始,那句 “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的广告语,简直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传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
这就像一场接力赛,越来越多的二代们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权杖,开始出现在 IPO 敲钟的舞台上。这可不单单是海澜之家一家的事儿,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民营企业接班潮的大趋势。
21 世纪初的日本服装业,那丰富的产品品类、亲民的价格,还有量贩式的购买方式,可把周建平给吸引住了。
这种以平台为核心的经营方式,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整合了供需资源,让海澜之家能够快速地实现规模化发展。
不过,现在的海澜之家,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曾经,那个深蓝配色的门店,在城市的步行街上到处都是。
2024 年,存货余额达到 119.87 亿元,同比增长 28.38%,比 2020 年的 74.16 亿元增长了约 62%,创下了历史新高。
海澜之家把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 “服装消费市场回暖乏力”,说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压力。但要是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从 2015 年开始,公司净利润增速就一直在下滑,产品 “越来越卖不动了”,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从国民品牌到面临 “中年危机”,海澜之家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这得从它特有的类直营模式说起。因为海澜之家不参与服装业的上游链条,所以厂房、设计师等成本都很少。而且,“可退货” 的采购模式,把商品滞销的风险转移给了供应商。
在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模式确实让海澜之家能够快速扩张。但是,这也意味着它把产品设计权拱手让给了别人。
供应商因为缺乏市场数据的反馈,也没有创新的动力,所以就出现了 “一件经典款卖 10 年” 的情况。可你再看看隔壁的快时尚品牌,人家每周都有新品上架。这么一对比,海澜之家的款式老化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
另一方面,供应商之所以愿意承担库存风险,是因为海澜之家前端的流量规模足够大。但要是人流增长减缓了,那原本依靠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的模式,就像没了油的汽车,跑不动了。
海澜之家的董事长曾经形容这种合作关系很脆弱,说 “我们这个模式就是,卖得好笑哈哈,卖不好我找他(供应商)合作他都不来”。
海澜之家也不是没有想办法。在品类上,它推出了女装品牌 OVV、潮流品牌 “黑鲸(HLA JEANS)” 等,还尝试了街头、运动、国风等各种风格;在营销上,签约了林更新、沈腾、张颂文等代言人,这明显是想向年轻群体靠拢。
但是,这些努力的效果并不理想。从去年开始,海澜之家明显加快了海外布局的步伐。
不过,你去看看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海澜之家还是被很多人认为是 “中老年男人的标配”。这个从二三线城市起家的男装品牌,在和 H&M、优衣库、ZARA 等快时尚对手的竞争中,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就在海澜之家努力应对 “中年危机” 的时候,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 “创二代” 登上了 IPO 敲钟的舞台。
不久前,卧龙电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 “A+H” 双重上市。今年 6 月,中策橡胶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值一度接近 500 亿元,成为杭州年内最大 IPO。公司掌门人是仇建平和女儿仇菲,合计持有约 46.95% 的股权。
老板们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企业资产也积累到了一定规模,传承问题自然就摆在了眼前。
但是,接班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宗馥莉接任娃哈哈后,第一年公司营收重回 700 亿区间,可期间也面临着员工辞职、家族争产等一系列风波,走得很艰难。
无数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传承可不只是简单地移交财富,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如何顺利完成交接,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海澜之家这次赴港 IPO,能不能帮助它摆脱 “中年危机”,重新找回曾经的辉煌呢?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