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访问题增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信访问题增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信访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多个层面:
一、 宏观层面: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层矛盾(“问题客观存在”的宏观体现)
这是信访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土壤。
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生的矛盾:
· 城镇化与征地拆迁: 这是信访,尤其是集体访的重灾区。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重大切身利益,容易引发激烈矛盾。
· 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纠纷: 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关停并转、裁员、拖欠工资、社保缴纳不规范等问题凸显,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寻求信访途径解决。
·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随着环保意识增强,由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周边居民信访投诉的重要议题。
2.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时间差”和“偏差”:
· 政策不完善: 某些政策在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所有情况或地区差异,存在漏洞,导致部分群体利益受损。
· 政策执行走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地方政府或部门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存在偏差、扭曲或选择性执行,甚至搞“一刀切”,损害了群众信任和利益。
· 历史遗留问题: 过去因政策、法律不健全造成的问题(如部分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在新的时期再次凸显,当事人持续通过信访寻求解决。
二、 中观层面:法定诉求表达和解决渠道不畅(“被投诉方处置不当”的系统性体现)
这是导致矛盾向上汇集、涌入信访渠道的关键。
1. 司法和行政救济渠道存在障碍:
· “诉讼成本高”、“执行难”: 打官司需要时间、金钱和专业知识,即便赢了官司,也可能面临执行困难的问题,导致群众觉得“信访不信法”更有效。
· 行政复议和仲裁的局限性: 这些渠道有时被认为公正性不足、程序复杂或效率低下,未能有效分流矛盾。
2.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核心原因):
· 初信初访化解不力: 很多问题本应在基层、在萌芽状态就得到解决。但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责任心不强、能力不足、作风不实,对群众的初次反映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导致“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最终迫使群众越级上访。
· “属地管理”变为“属地压责”: 上级通过信访考核指标向下施压,基层为了“稳控”而非“化解”,有时采取“拦卡堵截”等临时性手段,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成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恶性循环。
3. 部分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
·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脱离群众,对民生疾苦漠不关心。
· 腐败问题: 个别官员与利益集团勾结,在土地、项目审批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是引发极端信访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 微观层面:信访群众的主观认知与策略选择(“投诉方方法与路径”的特定选择)
1. “信上不信下”的传统观念与策略性选择:
· 很多群众认为基层政府官官相护,只有更高级别的政府和领导才能主持公道。因此倾向于采取越级访、进京访,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2. 信访制度的独特吸引力:
· 低门槛: 相比诉讼,信访几乎零成本,程序简单,一纸书信或一次走访即可。
· “人治”色彩: 信访问题有时通过领导批示可以获得超常规、高效率的解决,这强化了群众对“清官”而非制度的依赖。
3. 新型媒体与信息传播的助推:
·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信访人更容易联系、组织起来,形成集体行动。同时,一些信访案例通过网络曝光后获得快速解决,也产生了示范效应,鼓励更多人采用信访方式。
总结
信访问题的增多,是 “时代转型的宏观矛盾”、“体制机制的中梗阻” 和 “群众个体的策略行为” 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宏观矛盾是根源,产生了大量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 渠道不畅和基层治理失效是关键,它未能有效过滤和化解这些矛盾,反而将其推向信访渠道。
· 群众的观念和行为选择是催化剂,他们基于理性计算和历史经验,将信访视为最可能有效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推高了信访量。
从根本上减少信访问题,需要前端治理(完善政策、科学决策)、中端疏解(畅通司法和行政救济渠道、提升基层化解矛盾能力)和末端改革(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三方面协同推进。
来源:生态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