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到“C位”!毕节刺梨“闯关”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3:13 1

摘要:秋日清晨,薄雾轻笼着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包工头”刘艳带着30位居民,在欣扬有机刺梨种植基地开始了新一天的采摘工作。

秋日清晨,薄雾轻笼着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包工头”刘艳带着30位居民,在欣扬有机刺梨种植基地开始了新一天的采摘工作。

刺梨林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今年收成真不错!”

年过六旬的肖永祥手法娴熟,一边摘果一边往筐里丢,偶尔拣一颗青嫩的刺梨塞进嘴里,酸得他不禁咧嘴,却直呼过瘾。

“刺不扎嘴吗?”他笑着摇头:“不扎,有刺的才好吃!”“怎么不选金黄色的?”“越青维C含量越高嘞,别看这刺梨果子小,它浑身都是宝!”

曾几何时

刺梨不过是

深山自生自落的野果

因口感酸涩

长期“藏”在田间地头无人问津

如今

它却成为毕节推进农业现代化

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成了老百姓口中的

“希望果”“致富果”

发展背后

是毕节刺梨一路“闯关”

从枝头到舌尖、从深山到都市

走出一条

从“藏在深闺人未识”

到“风行天下助民富”的

产业逆袭之路

第一关:种植

“很神奇,在七星关,不管选在哪种植,刺梨都很好活。”山东人岳曾建原是工程从业者,与农业本无交集。十年前,他偶然来到茅栗坪,流转580亩土地种植刺梨,与贵州欣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有机刺梨种植基地,并成立毕节市黔刺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刘艳是茅栗坪最早享受刺梨产业红利的农户。自2015年起,她家流转20亩土地给基地,每亩年租金从400元逐步增至500元。加上采收季在基地务工,日薪150元,算下来每年能增收几万元。

岳曾建也算了一笔账:基地每年发放务工费超60万元,土地流转费28万余元。每年8月底至9月底的采收季,刘艳都帮他张罗工人,多时需要四五十人,本社区的不够,还得从邻村请。

基地老员工刘首芳农闲除草、丰收摘果,一年到头有活干。不远处,一位农户背着一满袋刺梨走向路边,岳曾建快步跃上皮卡车车厢,麻利地接过农户背篓里的刺梨。车旁,金黄的刺梨已堆积如山。“这一袋70斤,每天采收10多吨,今年预计能收300至400吨。”岳曾建介绍,鲜果以每吨3600元的价格专门供应贵州欣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为帮附近刺梨种植农户解决销售难题,公司以市场保底价向农户收购刺梨鲜果,代加工后按月发往贵州葫芦元坊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说起葫芦元坊,岳曾建笑称其总经理罗宗英是“毕节刺梨最佳代言人”。五年前,罗宗英通过网络了解到毕节刺梨,几次通话后前往基地考察,并最终签下订单协议。如今,黔刺梨公司每年为其代加工180余吨刺梨原汁,年用刺梨鲜果360吨,年利润90余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三分之一。

第二关:品质

“毕节刺梨看七星关。”这话并非虚言。正当岳曾建装车待发时,七星关区林业局工作人员石在长叫住了他:“2025年贵州省食用林产品及产地土壤质量安全监测开始了,我们还和往年一样,取样送检。”

石在长介绍,每年刺梨丰收季,他们都会到各基地抽样送省检测,重点监测农药残留和土壤重金属污染。“这项工作已连续开展四年,七星关区刺梨从未出现违规超标。”

好品质离不开好政策支撑。2015年以来,七星关区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明确将刺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依托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项目扩大种植。全区打造三条产业示范带,建立68个区乡示范点,形成“4541”示范机制,整合技术指导、资金保障和物资供应,实现“种得下、管得好”。

政策方面,实施连片种植奖补,累计发放补助超亿元;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保底分级收购,按质定价,对企业给予收购和运输补贴,保障农户收益。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王老吉刺梨深加工项目一二期建设,支持本土企业研发创新,推动刺梨从农产品向健康消费品转型。

截至目前,七星关区累计发展刺梨种植28.63万亩,覆盖40个乡镇(街道)356个村。今年挂果14万亩,预计产量2万吨。

如今,七星关区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刺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百姓。

石在长取样后匆匆离去:“样本必须当天寄出,一刻耽误不得。”岳曾建的皮卡车也装满了刺梨,缓缓向位于七星关区碧海街道的贵州欣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驶去,继续下一段旅程。

第三关:加工

中午十二点半,贵州欣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卸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工人吴俊洋站在卡车上高声指挥,浑身是劲:“今天我都卸了百来吨了!”

不远处,刺梨渣加工机器轰鸣运转。“这些渣料可喂牲口、做肥料,每吨120元。”公司副总经理陈义介绍,刺梨全身是宝,富含维C、维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抗炎、改善代谢等功能。

走进刺梨原汁压榨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所有鲜果进厂后,须经农残和重金属检测达标才能进入生产。”陈义说,公司采用先进冷榨设备,锁住原汁鲜活营养与清冽风味,在72小时内完成压榨,随后加工成冻果干、冻干粉、浓缩含片、口服液、果脯及一系列原液互配产品,实现从“季节果”到“全年产品”的跨越。

今年,该公司目标产值6000万元,计划压榨鲜果4000吨,按每斤2元计算,预计带动农民增收1600万元,解决就业千余人。

工作人员罗春艳对操作流程如数家珍:“洗果、选果—破碎、压榨—低温灭酶、酶解—离心过滤、膜过滤—膜浓缩、高温杀菌无菌灌装。”她自2019年进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现在。“我的月薪平时是4500元,加班时能拿到5500元,非常满足。”

公司行政人事经理姜继艳表示,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9月份单是直播就要安排20多场。”公司已建成刺梨原汁压榨、刺梨果汁、刺梨口服液、刺梨自立袋、刺梨家庭装和刺梨果脯6条现代化生产线,年加工产能达5万吨。

第四关:销售

毕节盛丰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位于七星关区滨河西路的贵滋宝刺梨奶茶坊销售火热。“全部卖断货了,产品正加紧生产!”该公司总经理李亚珊指着店里的刺梨产品样品盒笑容满面。他们已推出刺梨果冻、月饼、果脯等16个单品,还将推出乳酸菌刺梨汁、刺梨精酿啤酒、刺梨茶等休闲饮品。

刺梨的闯关之路并未止步。李亚珊兴奋地说:“我们去年推出刺梨奶茶及系列饮品,持续推动消费端创新。”

从重庆来毕节避暑的游客樊晶晶点了一杯“刺梨柠檬茶”:“清爽解腻,口感特别。”菜单上,刺梨柠檬茶、橙漫刺梨山茶花、凤梨刺梨美式等创意饮品琳琅满目。

“每杯刺梨饮品加入60毫升原汁,在保证健康的同时,也符合大众口味。”李亚珊介绍:公司研发的30多种刺梨饮品,将水果和地方古树茶与刺梨原汁相结合,涵盖果茶、咖啡、冰沙等品类。

“第一家店日销仅十几杯,靠口碑积累,如今在七星关已有3家店。”李亚珊说,七八月旅游旺季,外地游客吃完豆干火锅,常来买刺梨奶茶,“最火时月销三四百杯”。公司业务已覆盖成都、武汉在内的多个区域中心城市,全国市场布局取得新进展。2024年刺梨单品销售额达400万元。

最令李亚珊感慨的是,3年前在北京参展时,刺梨无人问津;今年再去,却是抢购火爆。

这枚出身深山的小野果

真正实现了“C位出道”

闯过一关又一关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作者:文/陈 思 图/郑林华

编辑:梁慧颖 责 编:廖 玲

编审:史无双 总监制:戴元明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来源:毕节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