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共识。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共识。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挑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1907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首次描述了一名51岁妇女的进行性痴呆症状。他发现患者死后大脑中存在神经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痴呆症的主要形式,占所有痴呆病例的50%-75%。该病以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活动及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
2、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三个阶段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隐匿起病,发病过程比较“漫长”,根据AD患者目前临床症状又可分为7期:
0期:无症状,家族遗传性基因阳性;
1期:无症状,仅有生物标志物证据;
2期:过渡性衰退,检测到轻微变化,对日常功能影响极小;
3期:早期影响功能的认知障碍;
4期:轻度功能障碍痴呆;
5期:中度功能障碍痴呆;
6期:严重功能损害的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临床病程随病理蛋白的沉积和扩散不断加重。但是,老年患者可能受到其他共病的影响,如血管因素,合并其他退行性疾病的因素等,需要个体化分析。
通过完善生物标志物检测并进行仔细的分期,医生能够更早,更精准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在治疗上,现有的靶向β-淀粉样蛋白的单抗药物也为更多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可以延缓疾病病程进展。领域内新药的研发正蓬勃发展,更多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突破未来可期。
我院记忆门诊现已正式开诊,将为广大患者提供专业的早期诊断服务,助力及时发现病情;同时结合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切实守护您的健康。
周一、周三上午 门诊一楼128诊室(老年神经内科)
专家简介
王芳,主任医师,老年神经及内分泌科主任。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促进学会老年病MDT专业委员会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红十字基金会第一届老年医学会专委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专委会常务委员、西安市老年医养结合学会第二届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业特长: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癫痫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老年衰弱评估临床工作及研究。
来源:化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