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离我很远”。在不少中老年人心里,艾滋病是“年轻人”的事,尤其是那些“不正经”的人才会得这种病。
说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离我很远”。在不少中老年人心里,艾滋病是“年轻人”的事,尤其是那些“不正经”的人才会得这种病。
但真实情况早就发生了变化。如今,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正在悄悄改变方向,有些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已经处在高风险中了。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生活也简单了,根本不会有这种“年轻人的病”。但医生要提醒一句:现在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老年人的身影。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那就很容易掉进误区,错过防范的机会。
近年来,不少大型医院和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甚至在某些地区,中老年感染者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年轻人。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令人警惕的现实。为什么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情况会变多?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空虚,子女忙于工作,自己孤独寂寞,就有人想着“找个伴”。
这本来没错,但在一些情况里,有些人通过不正规的途径“找伴”,不安全行为频繁发生,却又缺乏基本的防护意识。
有些人甚至连“戴套”这个最基础的预防手段都不愿意使用,觉得“没必要”“不舒服”“年纪大了不会传染”,结果就出了问题。
还有一些中老年朋友,在外打工时接触了高风险场所,或者是因为经济困难接受了不洁的服务,这些行为在当时可能只是“图一时之快”,但后果却可能是一生的遗憾。
更严重的是,中老年人群对艾滋病的了解普遍较少。有人甚至以为艾滋病是“接个吻”“握个手”就会传染,反而忽略了真正的传播方式。
这种知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很多人既不防范,也不检测,等到发现时,病情已经很严重。
医生发现,在目前增长迅速的感染人群中,有三类人特别容易被忽视,但感染风险却不低。
第一类是退休后独居的中老年男性。这类人平时生活孤单,缺少陪伴,有时会寻求一些“情感慰藉”。
但不少人在行为上缺乏保护意识,尤其是对“防护措施”的轻视,让他们成了高风险人群。有些人甚至在感染后多年都不知道,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去医院检查。
第二类是在外打工的中年群体。很多人常年在外务工,远离家庭,生活环境复杂。如果在外发生高风险行为,又没有做好防护,就很容易染上病毒。
不少人碍于面子或缺乏知识,即使怀疑自己有感染风险,也不愿意去做检测,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第三类是接受过不规范输血或注射的人群。
虽然现在医院用血管理非常严格,但在过去,有些人可能因为外伤、手术等接受过不明来源的输血或注射,再加上农村地区一些“游医”操作不规范,也有可能通过针具传播病毒。
这种“过去的风险”有时会在多年后才被发现。
艾滋病早期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很多人感染了也没什么明显的不适。有些人只是觉得“最近总是感冒、容易发烧、身体很疲倦”,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天气变化,根本不会想到是艾滋病。
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比如反复发烧、体重突然下降、淋巴结肿大、口腔溃烂、慢性腹泻等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这个时候再想治疗,难度和花费都非常大,对身体的伤害也更重。所以,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检测、早干预。
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哪怕只是一次,也一定要主动去做HIV抗体检测。现在很多地方的疾控中心、社区医院都可以免费做这个检测,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面对艾滋病,最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无知和偏见。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就害怕接触艾滋病人,甚至歧视他们。
这种态度反而让更多人不敢面对,不敢检测,不敢求助,结果问题越来越大。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主要是三种:通过性行为传播,通过血液传播,通过母婴传播。日常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一起吃饭、一起跳广场舞,这些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要想真正远离艾滋病,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洁身自好、保护自己”。有些事做了就要承担后果,但如果能提前防范,那就是对自己负责。
比如,发生性行为时正确使用避孕套,就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
另外,如果曾经接受过不明来源的输血、注射,或者有过高风险行为,也不要讳疾忌医,应该尽早去正规机构进行检测。
艾滋病不是“判死刑”,现在已经有药物可以控制病毒,很多感染者在服药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多年。但前提是要早发现、早干预。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家庭支持。对于感染者来说,最怕的往往不是病毒,而是家人的误解和社会的歧视。
很多中老年人一旦被确诊,就陷入自责、恐惧甚至抑郁,不敢告诉家人,不敢去看病,反而让病情恶化。
家人尤其是子女,如果能多一些理解和陪伴,帮助他们面对问题,而不是指责和排斥,才能让他们有信心坚持治疗、配合医生。
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健康问题,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也都有权利被尊重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不要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针具等容易带血的物品。如果有医疗操作,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不要图便宜去小诊所或游医那里处理伤口。
饮食上,建议多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比如大蒜、香菇、西兰花、胡萝卜、红枣、燕麦、黄豆和红薯,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另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晒太阳、保持心情愉快,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对健康都有很大帮助。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就是最好的“防护屏障”。
现在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中老年人不再是“安全区”,而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更不能讳疾忌医。
希望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提高警惕,了解真正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做到科学预防、主动检测、理性面对。健康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愿每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安享晚年,远离疾病,健康平安地过好每一天。
参考文献:
[1] 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三个特点[J]. 中国青年研究,2011(4):117.
[2] 毛亚超. 中老年HIV/AIDS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D]. 大理大学,2024.
[3] 居海尔·夏依扎提,杨欢.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J]. 中国农村卫生,2015(12):39-39.
来源:栗子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