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央视新闻报道,揭开了17岁全红婵的“真实现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14:11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陈毅编辑| 方园初审| 高亮

文| 陈毅

编辑| 方园

初审| 高亮

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一个14岁的小姑娘用完美的水花征服了全世界,全红婵这个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如今17岁的她踏进了暨南大学的校门,央视镜头记录下了她最真实的模样。

那个被无数人捧上神坛的奥运冠军,现在过得怎么样?

9月13日这天,暨南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

全红婵背着普通的双肩包,穿着简单的T恤,跟其他新生一样排队办理入学手续。

她低着头,脸上带着那种典型的青春期女孩特有的羞涩表情。

央视记者跟拍的画面显示,全红婵在宿舍里收拾行李时显得格外小心翼翼。

她把从家里带来的特产一样样摆好,准备送给学长苏炳添。

这个细节让人看到了她内心深处那份朴实和真诚。

室友们围着她聊天,她总是笑得很腼腆,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对新生活的期待。

开学典礼当天,全红婵坐在新生队伍中间,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她认真听着校长讲话,偶尔和身边的同学小声交流几句。

这样的场景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奥运冠军也只是个普通的17岁女孩,会紧张,会兴奋,会对未知的大学生活充满好奇。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彻底改变了全红婵的人生轨迹。

那个夏天,她用三次满分跳水震惊了世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

媒体蜂拥而至,赞美声如潮水般涌来,"天才少女""跳水女神"这样的标签贴满了她的身上。

成名的光环背后是巨大的压力。

每一次训练都被放大镜观察,每一个动作都被无数双眼睛盯着。

全红婵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普通孩子,瞬间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最亮的位置。

那种突如其来的关注度,对任何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重量。

她的家庭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平静的小村庄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无数人涌来想要沾一沾"奥运冠军家"的光。

父母面对突然而来的名气和金钱,也在努力适应着这种全新的生活状态。

进入2025年,全红婵面临的争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6月份休赛期间,她的身体出现了正常的发育变化,这本来是每个青春期女孩都会经历的自然过程。

网上却开始流传各种"不自律"的指责声音。

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在网上分析她的体重变化,质疑她的训练态度。

更有甚者,把她正常的生理发育说成是"放松警惕"的表现。

这种过度关注和恶意解读,让一个17岁的女孩承受了本不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心理压力。

8月份的AI诈骗风波更是让全红婵和她的家人陷入了无端的指责中。

有人利用AI技术制造假视频,传播不实信息,而全红婵本人却要为这些她根本没有做过的事情承担责任。

哥哥全红强不得不在直播中一遍遍地为妹妹澄清,解释这些都是技术造假。

全红婵的成功给家庭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扰。

父母在家乡承受着各种闲言碎语,有人说"女儿有钱就飘了",有人质疑他们的教育方式。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他们心里。

哥哥全红强成了家里的"发言人",经常要在网上为妹妹辟谣。

每当网上出现关于全红婵的负面传言,他都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真相。

这种无休止的澄清工作,让整个家庭都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中。

家里的电话经常响个不停,各种媒体、商家、粉丝的联系让他们应接不暇。

原本简单的农村生活变得复杂起来,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小心翼翼地面对外界的关注,生怕一个不当的举动又会引来新的争议。

在暨南大学,全红婵遇到了学长苏炳添。

这位田径名将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如何在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中找到平衡。

苏炳添分享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感受,告诉她校园生活的美好和重要性。

苏炳添的话让全红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说,在校园里,她首先是一个学生,其次才是奥运冠军。

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对全红婵来说意义重大,她开始学会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切换自己的角色。

当全红婵拿出家乡特产送给学长时,那份纯真和质朴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这个简单的举动展现了她内心深处那份未被名利改变的善良本性。

9月17日,央视新闻的报道让公众看到了全红婵最真实的一面。

镜头中的她没有光环,没有包装,就是一个普通的17岁女大学生。

她会为新环境感到紧张,会因为得到同学的友善而开心,会为学业压力而苦恼。

央视的报道刻意避开了那些煽情的渲染,而是用最平实的方式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

这种朴素的呈现方式反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全红婵。

她不是神,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只是恰好在跳水这项运动上有着过人的天赋。

报道中提到,全红婵希望能够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知识,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

她清楚地知道,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有限,而学习才是她未来人生的重要保障。

这种清醒的认识显示了她内心的成熟和理性。

全红婵的故事告诉我们,过度的关注和期待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

社会给她贴上了太多标签,赋予了她太多象征意义,却忘记了她本质上只是一个17岁的女孩。

她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赞美或者批评,而是一个正常成长的空间。

大学生活给了她这样的机会,让她可以暂时放下奥运冠军的身份,单纯地做一个学生。

这种角色的转换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全红婵的经历提醒我们,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他们同样需要理解和包容,需要犯错和成长的空间。

过度的"造神"和过分的苛求都是不理性的表现。

现在的全红婵正在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她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图书馆里安静学习,在食堂里和同学一起吃饭聊天。

这些看似平凡的校园生活片段,对她来说却是珍贵的正常时光。

结语

全红婵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她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去慢慢适应。

让我们停止那些无意义的过度关注,给这个17岁的女孩一些平静的成长时光。

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几块金牌,更在于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和蜕变。

真正的关心不是无休止的围观,而是适度的距离和理解。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官方报道《全红婵入学暨南大学》2025年9月17日

暨南大学官方新闻《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2025年9月15日

中国跳水协会官方数据统计

广东体育频道相关报道

来源:金张许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