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入冬后,秦女士饮食发生改变,餐桌上的蔬菜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脂肪菜系以及碳水化合物,这是咋回事呢?突然就不关注自己的病情了?
56岁的秦女士患有二型糖尿病,一直口服药物联合注射胰岛素治疗。
然而,入冬后,秦女士饮食发生改变,餐桌上的蔬菜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脂肪菜系以及碳水化合物,这是咋回事呢?突然就不关注自己的病情了?
还真不是这样,因为秦女士发现,即便是饮食改变之后,指尖血测得的血糖值还是能出现正常的情况,这不是说明,饮食放纵一些也没关系吗?
可是,在前几日复查时,她的糖化血红蛋白是9.0%。
医生告诉秦女士,她的血糖水平较高,需要药物调整和改善饮食。秦女士自己却想不通,自己监测血糖时,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啊,这个糖化血红蛋白能说明什么?
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都不够了解,也不重视。在本文,我们就从医学角度介绍这个检查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意义。以及,如果糖化血糖指标异常,我们应该如何控糖。
在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领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葡萄糖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指标,但它们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它们之间的区别和作用是什么,究竟哪个数值更能准确反映糖尿病的状况?哪个指标才是确诊糖尿病的“金标准”?
血糖,即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是衡量人体葡萄糖代谢状态的关键指标。
通过两种主要的测量方式——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可以全面反映人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葡萄糖代谢情况。
空腹血糖通常指的是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的血糖水平,而餐后血糖则是指进食后2小时内的血糖水平。当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0 mmol/L,或者餐后血糖水平超过11.1 mmol/L时,可以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这些数值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反映了人体在葡萄糖代谢方面的异常。
然而,血糖会受到外界干扰。
例如,摄入高糖饮食,血糖会迅速飙升;大幅度运动后,血糖又可能急剧下降;而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身体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也会导致血糖波动。
所以,单次的血糖测量难以完整勾勒出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全景图。
对比之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过去2到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的重要指标。
血红蛋白在人体中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但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葡萄糖分子会与血红蛋白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
由于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因此HbA1c能够准确反映出过去几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这种长期稳定的特性使得HbA1c成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关键工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指南,HbA1c水平达到或超过6.5%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HbA1c水平,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趋势,从而制定更为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糖尿病的诊断流程中,HbA1c 凭借其稳定性和对长期血糖水平的代表性,成为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血糖测量就此退居幕后,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血糖测量依然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是在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监测急性血糖变化的关键时刻。
此外,HbA1c 还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当 HbA1c 水平处于 5.7% 至 6.4% ,这一阶段是糖尿病防控的黄金窗口期,需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共同为糖尿病的精准诊疗和有效防控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深刻领悟这两个指标的内涵与意义,积极配合医生运用好这两把 “标尺”,是实现血糖平稳控制、迈向健康生活的关键一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效果的关键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为医生提供了判断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科学依据。
通常,若HbA1c能稳定在7%以下,表明患者的血糖在过去几个月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从而显著降低了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当HbA1c持续超过7%时,这意味着在过去2至3个月内,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较高。这无疑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如心血管疾病、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HbA1c水平,对于预防这些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面对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所揭示的血糖控制不佳局面,以下四大降糖方法可以辅助降糖,改善持续性血糖升高情况。
第一,优化饮食结构。
日常生活中,减少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的比例,增加全谷物(如糙米、全麦面包)、豆类及薯类食物。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延缓对糖分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快速飙升。
同时,严格限制添加糖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选择瘦肉、蛋类、低脂奶制品以及豆制品等。既能提供饱腹感,又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助力血糖稳定。
此外,少量多餐有助于稳定血糖,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波动。
第二,合理运动则是降糖的有力武器。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促使肌肉组织大量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将其转化为能量消耗掉,就像给血糖开辟了一条 “快速消耗通道”。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 5 天左右进行,每次持续 30 分钟左右。
不过,建议运动强度和时间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低血糖以及机体的其他损伤。
除了常见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力量训练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力量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还能通过提升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肌肉组织在体内相当于一个“糖库”,能够储存更多的糖原。
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的体积和质量得以增加,从而提高了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的提升意味着身体细胞能够更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血糖,进而帮助长期稳定地降低血糖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患者可以选择使用简单的器械如哑铃、弹力带,或者利用自身的体重进行力量练习。常见的训练动作包括深蹲、平板支撑、俯卧撑等。这些动作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肌肉量,从而增强身体的“糖库”功能。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和频率,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环节。
对于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和胰岛素等。选择哪种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并发症和肝肾功能等,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如 DPP-4 抑制剂、GLP-1 受体激动剂、SGLT-2 抑制剂等逐渐崭露头角。
它们不仅降糖效果显著,还在心血管保护、减轻体重、降低蛋白尿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不过,药物治疗务必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随意停药。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反馈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第四,规律作息与情绪管理同样对血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熬夜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节律,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升高。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保证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时间。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此外,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会促使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且难以控制。
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至关重要。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能为血糖控制营造良好的内在环境。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血糖控制需要长期管理。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通常,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医生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心血管风险评估,以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其升高提示血糖管理不佳,可能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通过优化饮食、加强运动、合理使用药物和定期监测,患者可以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健康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俊,谢兰.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C肽水平联合测定辅助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J].贵州医药,2024,48(12):1971-1972.
2、王浩.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3):25-27.
#冬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