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赏荐读】北疆书站•深度 | 追古溯源 科学求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7 17:29 2

摘要:《海错图笔记》是一本对清代聂璜所著奇书《海错图》进行现代科学解读的科普书。作者张辰亮老师运用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对古籍中描绘的三百多种或真实、或传奇的生物进行了详尽考据,辨明其真身,纠正古人因时代局限产生的误解。他不仅查阅文献,更亲赴沿海实地考察、求证甚至品尝,

北疆书站·深度

追古溯源 科学求真

深度书房/第九期——

《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是一本对清代聂璜所著奇书《海错图》进行现代科学解读的科普书。作者张辰亮老师运用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对古籍中描绘的三百多种或真实、或传奇的生物进行了详尽考据,辨明其真身,纠正古人因时代局限产生的误解。他不仅查阅文献,更亲赴沿海实地考察、求证甚至品尝,以古今对照的视角,将生物知识、历史考据与个人见闻巧妙融合,成功激活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该系列图书成为畅销科普读物。

如果你对生物科普类、博物类内容感兴趣,就来阅读这本《海错图笔记》吧!它不仅是跨时空的科学对话,更是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认知的桥梁;它让深藏阁楼中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使我们在阅读中领略生物之奇与求真之趣。

【作者】张辰亮

【出版信息】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2017

【索书号】Q178.53/2

【馆藏地】

汉文第三借阅室3排B面5架3层

<01.>

走近作者看平生

张辰亮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科普工作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融媒体中心主任,也是一位成功的科普作家和全网拥有数千万粉丝的“顶流”科普博主。他最为公众熟知的身份是社交媒体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主理人,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小亮”、“亮哥”,还因长相被戏称为“藏狐”。

他的科普事业起步于担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运营者。在此期间,他以“博物君”的网名,用幽默风趣、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耐心解答网友们“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虫?”等各类问题,成功让这本相对专业的期刊破圈,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初步奠定了其“国民科普老师”的地位。

真正使他成为现象级科普偶像的,是其创作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系列短视频。他在该系列中以快节奏、密集知识点和标志性的“暴躁”吐槽,针对网络流传的各种奇特生物视频进行了犀利而严谨的科学鉴定。对反复出现的谣言生物(如所谓的“水猴子”),他会露出经典的“藏狐蔑视”表情,这种真实又风趣的反应被制成大量表情包广泛传播,使其口号“鉴定一下网络热门生物视频”成为一个网络流行梗。这种形式在高效破除谣言、传播科学真相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科普的趣味性和传播力。

张辰亮的科普风格独特而鲜明:内核始终秉持科学的严谨与准确,外表却包裹着互联网时代的幽默与“暴躁”。他擅长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甚至极具传播力的大众语言,拥有强大的“造梗”能力,使科学知识得以在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

张辰亮是顺应时代、革新科普形式的杰出代表。他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刻板说教模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传播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理性求证的思维习惯,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做出了显著贡献,是新时代中国科普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02.>

探查灵感解书意

“海错”一词源自《尚书》,意指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清代的聂璜用几十年时间走访沿海,将所见所闻、民间传说与实地观察相结合,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300多种海洋生物。书中不仅有惟妙惟肖的图谱,还附有观察记录和考证文字,甚至包含了诸多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集科学观察与奇思妙想于一体。

“博物君”张辰亮以博物学视角和科学考据精神,对《海错图》这一古籍展开了趣味性与严谨性并重的探究。他从书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富神秘感的生物条目,运用现代动物分类学、生物学及生态学知识,对其真实身份一一进行辨明,并且以清晰的照片和示意图与古代绘画对照,揭示物种的原貌。

全书不仅止于鉴定生物,更延伸至民俗、饮食文化与历史语境。张辰亮常亲赴沿海实地探访,甚至品尝可食用物种,以自身体验串联古今。他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剥除民间传说中附会的谬误,却又不失对古人观察精神的尊重,展现出科学工作者“大胆存疑、小心求证”的素养。

<03.>

良词美句共赏鉴

聂璜经常参考的《广东新语》里就说:“雷公马,产雷州,可吃。故北人谓雷州人吃雷公云。”“雷公马”这个名字,至今两广、海南还在用,指的是华南常见的一种蜥蜴:变色树蜥。它颈部有鬣刺如马鬃,咬人后不撒嘴,传说要打雷才撒嘴,故名雷公马,当地人会吃它。《广东新语》的作者认为,雷州人爱吃雷公马,传到北方就成了雷州人吃雷公了。

今天如此常见的馒头蟹,为什么聂璜“遍示土人,莫有识其名者”?我想,这应该和捕捞方式有关。馒头蟹普遍生活在几十米至百米深的海底,喜欢埋在沙中。今天的渔民用底拖网贴着海底一路兜过去,很容易犁出大量馒头蟹。而聂璜所在的康熙年间没有这类网具,也就很难捞到馒头蟹了,只有退大潮的时候才会凑巧碰到几只来到浅水活动的个体。这种遇见率,是不配获得名字的。

也有人会提出所谓的“证据”,比如吴志伊,拿着虎鱘当证据,证明《山海经》里的怪兽都是真的。但连小孩子都能看出其逻辑漏洞:虎鱘是真的,其他怪兽凭什么就得是真的?二者毫无因果关系,标准的以偏概全。可惜的是,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网络上随处可见。只要哪个视频里有长相奇特的动物,底下评论区准有人说:“这么怪的生物竟然是真实存在的!看来《山海经》里也都是真的!”

骨螺科中还有一微型成员,大众对其接受度就高多了。一说名字,南北地区的海边几乎人人皆知:辣螺。辣螺还有个古名叫蓼螺,蓼是有辣味的野草,都是一个意思。聂璜评价:“物生海中,以咸为常。独尔味辛,螺中之姜。”

<04.>

书香传世润无声

“海错”一词源自古语,意指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清代画家聂璜游历沿海,绘撰成收录三百余种海洋生物(兼及传说物种)的图谱,此书后入藏清宫,成为故宫珍本。

张辰亮老师将《海错图》进行现代解读,使这部原本存放于“深宫”中的读物活了起来。他以轻松幽默的现代生物学视角考证和解读古代海洋生物图谱,使深奥的博物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普通读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它不仅复兴了“海错”这一古典文化概念,还提升了公众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理解。

在考证过程中,张辰亮揭示了众多海洋生物数量锐减、濒危甚至灭绝的现状(如中国鲎、野生大黄鱼等),通过古今对比强烈警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激发了公众对海洋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海错图笔记》及线上科普的推广流行,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科普人员进入公众视野,例如“一方见地-璐璟”、“二次元的中科物理所”、“小约翰可汗”等,他们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科普作品,帮助大家打破信息壁垒,获得不同方向的有趣的科学知识。

获奖情况

2016年,该书入选新浪2016年度中国生活好书榜。

2018年2月,入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4]

2018年,获得年度十大自然好书年度传播奖。

2018年12月22日,第六届“少年中国”少儿优秀科普作品在京发布,《海错图笔记》入选。 [2]

2020年4月,该书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小学段),该指导目录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

——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