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区有很多人不理解,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强国,发明了豆腐、豆浆等各类豆制品,更有5000年种菜的基因加持的民族,大豆领域何以被国外甚至美国人“卡脖子”?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我国是世界最大大豆消费国,每年吃掉1.5亿吨大豆,但80%以上依赖进口。
评论区有很多人不理解,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强国,发明了豆腐、豆浆等各类豆制品,更有5000年种菜的基因加持的民族,大豆领域何以被国外甚至美国人“卡脖子”?
80%以上依赖进口?何其恐怖,万一有一天给你断供了,大豆产业链岂不是崩了。
其实啊,我们不是缺技术更不是缺地,有很多原因是无可奈何的结果,以我种植户的角度,下面来好好聊聊。
我国的大豆品质、技术不存在问题
有人说我们大豆品质不好、技术落后,这是外行话。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我们国家大豆的品质很好。东北地区是主要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种植面积最大。其中,黑龙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做豆腐和豆浆;吉林大豆油脂含量较高,常用于榨油;黄淮海地区的河南、山东也有种植,河南大豆粒大饱满,适合做豆制品。这些大豆在食用领域品质优秀,并不输国外。
此外,我们种大豆的技术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中国就开始栽培大豆。现代农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比如,我们推广高产抗病品种,像黑河43、绥农42等,都是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栽培方面,采用精细整地、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很多地区还应用了大垄密植技术,提高单产;病虫害防控也减少农药使用,保证大豆品质。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很好,并不落后。
所以,品质和技术都不是问题。问题出在别的地方。
再好的品质,架不住量大
我们的品质、技术不落后,甚至小幽灵线,但我们架不住别人产量大。
美国、巴西的土地,可以说是专为种大豆而生的。有人评价美洲大陆是“被上帝眷顾的土地”,种任何东西下去,收割全都是闭着眼睛,看都不用看。
比如美国中部和巴西中南部有大面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和红土分布广,有机质含量高,播种机“库差库差”播种,不怎么用管,大豆胡乱疯长。气候条件也好,美国大豆带雨热同季,巴西热带地区光热充足,一年可种两季甚至三季。再加上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容易实现超量种植和收获。与之相比,我们虽然也有平原,但丘陵、山区地带更多,不能像它们那样无脑播种、收获,换言之:你要认认真真种才种的好,他们玩着种都能种一堆。
从数据上看,美国大豆平均亩产在220公斤左右,巴西也在200公斤以上,而我国大豆平均亩产约130公斤。更重要的是,他们种得多。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巴西也接近5亿亩,而我国只有1.4亿亩左右。总产量上,美国年产1亿多吨,巴西也在1亿吨以上,我们不到2000万吨。但我们的需求是1.5亿吨,缺口只能靠进口。
进口大豆价格还低。到岸价每吨比国产低几百元,榨油企业和饲料厂自然选进口的。我们种植户也想多种,但成本高、收益低,拼不过进口。
所以综上来说,我们虽然品质、技术不差,但产量远远不足,必须大量依赖进口。
经历过上个世纪年代的朋友,其实都知道,原本我们的大豆足以自产自销,不需要进口的,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扩大,人们对豆制品需求急剧膨胀,各种琳琅满目的豆类加工品每年增多。
我最近还吃到了一种叫“素肉”的豆制品,通过大豆模仿肉的口感,吃起来非常像肉,说明豆制品越来越被玩出花来了,需求端不断扩大。
所以,我们对大豆的需求逐年提高,这是国力增强的表现,没有办法的事,就有了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
除非把我们的国民需求倒退回以前,就不需要那么多进口了,否则在我们自己大豆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必然依赖进口。
哪怕世界上没有美国巴西,我们也非得从其他国家零零散散买很多大豆。
当前的国际局势,我们十分不愿意被“卡脖子”,所以,最好能摆脱这种困境。以我之见,破局之道,有这么几点。
第一,目前我国已有的耕地中,容易开发的基本都已开发完了。接下来应当把目光放长远,着力开发那些不容易开垦的地区。比如新疆,最近就新开垦出约两亿亩耕地。虽然自然条件较复杂,投入大、见效慢,但土地储备潜力不小。关键在于有没有决心,肯不肯大量投入。
第二,加速综合国力的增长,逐步改变世界格局,进而争取从外部获取耕地资源。比如近年来,俄罗斯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发远东地区土地;我国不少企业也在澳大利亚等国购买或租赁农田,用于农业生产。既然国内土地空间有限、成本较高,那就可以利用国外土地资源弥补国内产能,也是一条可走的路径。
第三,维持现有稳定格局,长期保持进口。这是最直接也最无奈的选择。目前巴西与我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主要风险来自美国这一不确定因素。唯有持续发展、增强自身实力,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促使美国不得不尊重我方需求,才能长远保障大豆进口安全,不再担心被卡脖子。
总的来说,我们能种出好大豆,也有技术,但产量上比不上美国和巴西。只能慢慢调整,但短期内,进口依赖很难改变。
来源:小农民挖穿地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