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疗法的功效及机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8 07:53 1

摘要:正念疗法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缓解慢性疼痛病患者痛苦的医疗辅助手段被开发出来的。正念疗法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79年,由美国麻省(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附属减压门诊的乔·卡巴金所创立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该疗法原称减压与放松疗程(SR-RP),意在辅助一般的

1、医疗辅助功效

正念疗法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缓解慢性疼痛病患者痛苦的医疗辅助手段被开发出来的。正念疗法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79年,由美国麻省(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附属减压门诊的乔·卡巴金所创立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该疗法原称减压与放松疗程(SR-RP),意在辅助一般的医疗行为,引导病患运用自己内在的身心力量,培育正确的态度观念,从而获得身心的双重健康。

自正念疗法进行临床应用以来,许多研究都证实, MBSR可以有效地缓解患有各种癌症、冠心病、纤维肌痛等慢性长期疼痛疾病的患者的痛苦。

2、心理治疗功效

正念干预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功效。研究表明,正念疗法对抑郁、焦虑、恐惧等各种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治疗,以及社会性缺失、自主性缺失等精神阴性症状的恢复都有良好的功效。

有研究发现,MBCT可以帮助曾经患过抑郁症的患者降低过度泛化的自传体记忆体验,帮助有过三次以上抑郁症发作的患者显著降低抑郁复发,有效地降低抑郁和焦虑症状,帮助那些对抗抑郁药有阻抗的抑郁症患者,或者对认知治疗有阻抗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而DBT可以有效降低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中的自杀、自残、抑郁、愤怒等行为和心理问题,对治疗成年人的慢性抑郁症和饮食障碍也有疗效。ACT在临床上最早运用于上个世纪创伤后治疗,目前,其对各种焦虑障碍(如恐慌发作、特定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等)、边缘性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症状等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3、正念干预对心理病理机制

3.1情绪

一般认为,基本情绪是自动加工的,如恐惧(由威胁情境引发的反应)、悲伤(依恋对象的丧失)、愤怒(对目标追求的阻塞)、厌恶(被暴露在或是接受不愉快的东西)、快乐(目标的实现)等。这些基本的情绪反应具有进化学意义上的适应功能,同时也具有外在的信号功能。情绪是一种信号系统,这种信号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偶发事件具有敏感性。这就是说,基本情绪具有两个必要的特质:一是当外界情境有需求时,情绪要出现;二是当外界情境变化时,情绪要转换。

情绪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进化了很长时间了,动物和人类的情绪是相通的,人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动物的类似表达进化而来的。这一点可以从人类对威胁(恐惧)和丧失(悲伤)自下而上(bottom-up)的自动化加工过程上得到证实。但是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人类情绪可以维持(maintain,因为原始情绪是暂时的一一对外在世界中危险刺激的出现与消失具有敏感性。

为此,Hayes等人提出,人类具有创建情绪模型和符号加工过程的能力,同时能使这些情绪模型和符号加工过程不受当前环境影响,即对当前外界环境不具备敏感性。虽然这种对过去和未来的符号表征能够有助于当前问题解决,但也正是这种符号表征阻碍了情绪的消退。我们当前的低落心境可能是由于回忆过去某一悲伤事件而引起的,我们的焦虑也可能是源于对未来威胁的一种想象,而当我们把这种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当成真实的事件时,逐渐进化的原始神经通路就会对其进行优先处理,此时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在临床上,很多情绪障碍患者身上都存在上述问题,例如,抑郁症患者倾向于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解释现实情境,产生持续性的负性情绪,而这种负性心境又激活了对未来的想象,继而将其当成是现实情境来进行消极的认知加工,如此循环恶化。这些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原因不在于原始情绪本身,而是这些情绪的不适当维持,即情绪无法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的转化或消退。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人们对引起负性情绪的环境事件或是对负性情绪本身的消极认知和解释,而这也是现代认知疗法所聚焦的一个重要方面。

3.2思维

一般而言,我们通过基本情绪所创建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不会马上消退,这关系到信号加工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心理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流畅地感知或追踪任务、问题以及遇到的情境。当情绪信号表明问题“在那里”,我们会立刻采取行动避免或者是逃离这个场景。大脑会调动一套自动化反应的程序来帮助我们处理危机,摆脱或避免危险的侵袭。我们把这种最初的反应模式称为思维的行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致力于缩短实际的问题空间和理想的问题空间之间的距离。这种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最普遍的方法:即如果我们希望某件事情发生,那么就致力于缩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希望某件事情发生,那么就增加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异。

但是,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无法处理情绪问题,因为当我们不断去思考,一味关注现实情绪状态和理想情绪状态之间的差异时,这些情绪或想法就会你感觉更加郁闷,从而更加远离理想的情绪状态。

3.3语言

语言是人类在适应危险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语言加工最显著的结果是使人类可以有效地对那些微小的、暂时的或遥远的以及其他存在问题的偶然事件进行加工、比较和反应。也就是说,人类通过语言能够对那些细微的或是暂时不存在的事件进行加工。

人类使事件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对其进行赋义,从而产生愉悦或不愉悦的心理反应。如果个体将这些语言事件当做真实的事件进行反应,那么个体就不能很好地接触此时此刻真实的事件本身,他会受到语言对事件赋予的意义和评价的影响,一旦这种赋义和评价偏离了事实真相,那个体的心理或是行为反应就会偏离常态。

3.4行为反应

回避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不愿意与特定的内心体验保持接触,并采取行动改变这些内心体验的形式、频率及相关情景”。回避通常与痛苦相联系。与痛苦相同,回避也有其特定的进化学意义,但是如果回避涉及到了某些固有的经验或是思维以及一些评价性的语言时,这些回避就有可能是不必要的或是病理性的。

例如,人们怕蛇,碰到蛇,尤其是具有攻击性和杀伤性的蛇类时,第一反应是逃跑,这是一种有利于自身安全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们一旦将这种反应泛化,比如说看到蛇的标本、模型、影像、照片、图片,甚至任何一样跟蛇相似的其他物体,如绳子时,我们也自动化地产生逃跑的反应,这就可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病理性的了。

我们把正念疗愈的经验整理成了著作“禅疗四部曲”和“解忧四部曲”,有兴趣者自己去参考。

来源:心理科包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