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忠告:肠息肉不想变肠癌,5种东西尽量少吃,再馋也要住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8 00:2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2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肠道健康问题频频登上热搜。很多人以为腹泻、便秘只是“小毛病”,却不知道,有些看似不起眼的肠息肉,其实正悄悄酝酿着癌变的风险。你每天吃的东西,可能正是“助癌为虐”的推手。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5万,死亡人数高达28万,位列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三位。而其中,大约80%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发展而来。

医生提醒:肠息肉不是小事,防癌从饮食开始。下面这5种食物,真的要少吃,哪怕再好吃,也要忍住!

很多人一提癌症,第一反应就是“别吃烧烤”。但其实,真正要警惕的,是红肉本身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5年就把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把红肉列为可能致癌物。红肉中的亚铁血红素在胃肠道中容易产生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

尤其是牛肉、猪肉、羊肉这类红肉吃多了,会增加肠道负担,刺激肠黏膜,诱发炎症,给息肉“搭桥铺路”。

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克,最好多用蒸煮炖的方式代替油炸和烧烤。

咸菜、腊肉、香肠、酱豆腐,这些腌货虽然香,但对肠道极其不友好

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胃和肠道中会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这类物质一旦进入体内,会显著增加肠癌发生的概率。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日摄入的钠应不超过5克。而一块普通腊肉的含盐量,往往就远超这个标准。

医生提醒:腌制食品偶尔吃没问题,但长期、大量摄入,很可能为肠息肉“推波助澜”。

奶油蛋糕、曲奇饼干、炸鸡汉堡,这些“高热量快感食品”吃起来上头,但背后埋藏的是健康危机

这些食物中大量添加的反式脂肪酸,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炎性反应,诱发自由基损伤,这为肠黏膜的异常增生创造了条件。

一项发表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的研究指出:高脂肪、高精加工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呈正相关

建议:别让甜食成为日常,尤其是工业加工的零食和甜点,可以用水果、坚果替代,既健康又解馋。

很多人以为喝酒最多伤肝,其实酒精对肠道的伤害更隐蔽

酒精在体内代谢后会生成乙醛,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引起细胞突变,加速肠息肉癌变的速度。

《柳叶刀·肿瘤学》刊登的一项全球性研究表明:每天摄入10克酒精,结直肠癌风险就会明显上升。

医生忠告:没有所谓“健康饮酒”,哪怕是红酒也不例外。想护肠,就要限酒,最好不喝。

火腿肠、午餐肉、热狗、培根,这些东西虽然方便又好吃,但对肠道来说,简直是“毒药”

加工肉制品中含有大量防腐剂添加剂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直接破坏肠道细胞的健康结构。

《国际癌症杂志》2019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类,结直肠癌风险将增加18%。

医生建议:如果你已经被诊断出有肠息肉,或有家族史,这类食物就要彻底从餐桌上移除。

很多人直到被诊断出肠癌,才知道自己患有息肉。事实上,肠息肉在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它的癌变路径却非常清晰——正常黏膜 → 息肉 → 腺瘤 → 癌前病变 → 肠癌。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5-10年,但如果能在息肉阶段及时发现并切除,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

医生建议:

40岁以上人群,应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有家族病史、慢性便秘、便血等高危因素人群,应提前至35岁或更早筛查。

在肠道健康这件事上,没有天生的幸运儿,只有自律的生活者

少吃危险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全谷物,多喝水,规律作息,适量运动——这些你觉得“老生常谈”的习惯,其实正是让你远离癌症的保护伞。

不要等到身体“敲警钟”,才开始后悔。肠息肉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 2023年发布.
[2]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性评估》. 2015年.
[3] 《中国肿瘤临床》. 胡莉莉等. 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 2022年第49卷第3期.
[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5] 《国际癌症杂志》.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2019.

来源:纵观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