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文 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现在刷手机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其实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是这样,就在前不久,美国犹他州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州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开骂,说社交媒体是“社会的癌症”!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一个州长能在公开场合说出这么重的话,背后肯定有大事发生,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社交媒体现在就是美国社会的一颗癌症!
当这句话从犹他州州长嘴里吐出来的时候,这个新闻发布会在场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位州长的愤怒。
看来考克斯的确是对网络暴力深恶痛绝,但是讽刺的是,就在考克斯痛斥社交媒体的同时,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通过网络平台,以光速传向全美国。
而考克斯之所以会如此愤怒,就是因为9月10日,31岁的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的一场活动中被枪杀。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一起案件的凶手只是一个22岁的男孩,名字叫做泰勒·鲁宾逊。
案件发生之后,血腥的现场视频很快在网上疯传,点击量以百万计,人们分享、评论、点赞,仿佛这不是一条生命的消逝,而是一场娱乐秀。
考克斯愤怒的点在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23岁的乌克兰难民伊琳娜·扎鲁茨卡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轻轨列车上被刺杀。
那段视频同样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有人甚至为视频配上了背景音乐。
那么为什么考克斯会如此激动?这要从美国社会的一个深刻变化说起。
过去十年间,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美国人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方式。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超过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平均时长超过两小时。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更是惊人,甚至还有许多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超过5小时。
这也就是说,在如今的美国,社交媒体不再只是一个交流工具,它成了塑造现实的力量。
每一起枪击案、每一场冲突、每一个悲剧,都会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网。
算法推荐系统会把最吸引眼球的内容推到前面,而什么最吸引眼球?血腥、暴力、冲突、仇恨。
查理·柯克的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Turning Point USA的创始人,他一直是社交媒体上的活跃人物。
他的言论经常引发激烈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在网上对骂,情绪不断升级,最终,网络上的仇恨溢出到现实世界,酿成了悲剧。
社交媒体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心理状态的转变。
心理学家发现,长期暴露在暴力内容下会导致“脱敏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对暴力和痛苦变得越来越无感。
一个暴力视频和一个猫咪视频,在算法眼中没有本质区别,都只是“内容”。
更可怕的是,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病毒式传播特点,让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新闻制造者”。
拍摄、上传、分享,这个过程如此简单,以至于人们忘记了镜头另一端是活生生的人,是别人的父母、子女、爱人。
然而对于这件事情,真的可以将“锅”一口气全都甩到互联网的头上吗?
无论是柯克被刺杀还是如今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罪魁祸首实际上并不是社交平台,因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就比如说,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伤人,社交媒体也是如此。
它可以连接远方的亲人,可以传播知识和美好,可以组织公益活动,可以给边缘群体发声的机会。
许多社会正义运动,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动,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一个工具变得如此强大,而使用它的人却没有做好准备时,灾难就不可避免了。
美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撕裂,政治极化、种族矛盾、贫富差距、文化冲突……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早就存在,社交媒体只是把它们放大了、加速了。
在算法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对立情绪不断加深。
这个州长说得没错,人类确实没有进化到可以处理这种信息过载的程度,我们的大脑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而我们面对的却是光速传播的数字洪流。
但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交媒体,恐怕也过于简单了,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分享、每一条评论背后,都是一个做出选择的人。
当我们选择传播仇恨而不是理解,选择围观而不是同情,选择愤怒而不是理性,我们就在为这个病态的系统添砖加瓦。
社交媒体确实像一把双刃剑,它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也给了仇恨传播的渠道。
它让世界变小了,也让人心的距离变远了,它记录了这个时代,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这个时代。
考克斯在新闻发布会结尾呼吁,关掉手机,去摸摸青草,拥抱家人,到社区里做好事。
这个建议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社会里,完全脱离社交媒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简单的“关掉”或“打开”,而是学会如何与这个强大的工具共存。
这需要个人的自律,需要平台的责任,需要社会的共识,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而这或许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