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开了一家,好不容易积累了几百个客户。结果有一天发现,自家员工偷偷把客户名单卖给竞争对手,导致生意一落千丈!别以为这只是职场纠纷,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你损失惨重,还会让违法者受到法律的严惩!湖北咸宁的一个真实案例,就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你开了一家,好不容易积累了几百个客户。结果有一天发现,自家员工偷偷把客户名单卖给竞争对手,导致生意一落千丈!别以为这只是职场纠纷,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你损失惨重,还会让违法者受到法律的严惩!湖北咸宁的一个真实案例,就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员工“叛变”,公司客户被“挖空”
甲公司是一家专注无人机研发和销售的企业,多年来积累了67家核心客户,对客户的联系方式、采购习惯、交易历史等信息都了如指掌。然而,公司的三名员工刘某、姚某、雷某却动起了歪心思:
姚某作为外贸业务员,明明签了保密协议,却用工作微信把客户信息转到自己私人账号;刘某和雷某,一个是网络运营,一个是外贸业务员,三人合伙成立了乙公司,专门做无人机配件生意。
偷客户:姚某负责联系甲公司的老客户,刘某和雷某帮忙促成交易。短短几个月,乙公司就靠着这些“偷来”的客户,赚了87万人民币和4.2万美元!
甲公司发现后立刻报警,并将四人告上法庭。
很多人可能会想:“客户名单不就是一些电话号码和公司名称吗?这也算商业秘密?”答案是当然算!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别人不知道:甲公司的客户信息可不是网上随便能搜到的,里面包含了客户独特的采购偏好、交易历史等“独家情报”;能赚钱:这些客户是甲公司的“摇钱树”,未来还能带来更多订单;公司做了保密:姚某和雷某都签了保密协议,公司连工作手机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这些都是保护信息的“防护网”。
法院认定:甲公司的客户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法院审理后发现,这四个人的行为全是“违法操作”。姚某亲手转移客户信息,是侵权的“始作俑者”;刘某、雷某:虽然没直接偷数据,但帮忙拉客户、分赃款,属于“帮凶”;
乙公司:明知信息来路不正还照用,妥妥的“共犯”。
最终判决:四人必须立刻停止使用客户信息,并且共同赔偿甲公司50万元!
这些法律知识,每个人都要知道!
给企业老板的提醒:签好保密协议,和员工明确约定哪些信息不能外传;做好保密措施,给核心信息加密,限制访问权限;及时维权,发现侵权立刻保存证据(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给打工人的忠告:在职期间,不能“吃里扒外”,私自泄露公司秘密;离职以后:也不能把老东家的商业秘密带到新公司;记住:就算没签保密协议,只要公司有保密规定,私自传播信息也是违法的!
法律红线碰不得:客户信息、经营策略、技术方案,只要符合法律规定,都是商业秘密,受到严格保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别心存侥幸。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人士,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来源:历史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