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流转,记忆永恒。两年前的杭州亚运会,是运动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你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请你一起打开记忆的盒子,重温亚运。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和潮新闻联合推出“迎亚运两周年・我的亚运故事”征文活动,诚邀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亚
潮新闻客户端 王胜平
时光流转,记忆永恒。两年前的杭州亚运会,是运动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你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杭州亚运会两周年到来之际,我们请你一起打开记忆的盒子,重温亚运。杭州亚运品牌促进会和潮新闻联合推出“迎亚运两周年・我的亚运故事”征文活动,诚邀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亚运故事,无论你是当时亲临现场感受热烈氛围的观众,或是参与赛事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欢迎你来分享你的独特亚运记忆。看到#迎亚运两周年我的亚运故事#征文的消息,已经是9月14日截稿最后一天了。算算时间这么紧放弃吧,但转眼一想,奥林匹克有句名言,“重在参与”,作为一名和亚运会有着近半个世纪缘分的资深球迷,我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敞开心扉。
回眸——亚运球迷“十二朝元老”
第一次知道亚运会是1978年,小学二年级的我从《中国少年报》上了解到了在曼谷举行的第八届亚运会。记忆里,这是“铁榔头”郎平初出茅庐,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足以让我们对中国女排充满了希望;四年之后的1982年新德里,中国军团不仅是女排如愿问鼎,而且是以四枚金牌的优势首次登上亚洲盟主宝座,这些消息我都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里获得的;1986年的汉城(现在的首尔),中国体育代表团以一枚金牌的优势蝉联金牌榜首,获得最后压轴“两金”男子和女子4*100米接力的领军人物郑晨和张彩华,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浙江儿女。有意思的还有,我的日记《展望第十届亚运会》的结尾写到,“金牌榜第一之争或许要等到最后一枚金牌诞生见分晓”,如有神助般地预测准确。
1990年北京亚运会第一次来到神州大地,那时的我已经考上大学。在系活动室,我和同学们围着电视机收看开幕式,聆听杨尚昆主席宣布亚运会开幕,守候183块金牌诞生的每一个激动人心时刻。而在广西《体育春秋》杂志举办的亚运知识竞赛中我喜获三等奖,拿到20元奖金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1994年广岛亚运会,已经留校工作的我除了和同学们一起收看比赛之外,还有幸客串浙江电台《赛场内外》嘉宾,通过连线直播,和主持人张陆、伟雯老师电波侃球评球;1998年曼谷亚运会期间,我参与了杭州日报下午版举行的点评、竞猜活动,“相伴霍爷到问鼎”的男足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中国男足的铜牌已经是亚运史上的第二好成绩。而中国女足“铿锵玫瑰”的所向披靡为次年美利坚世界杯勇夺亚军绽放“玫瑰碗”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虽然工作学业非常繁忙,但我依然是忙里偷闲关注亚运。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不惑之年的我居然在选修课堂里切入了直播画面,和同学们一切见证“飞人”刘翔的飒爽英姿,以至于日后还为他们所津津乐道;2014年仁川亚运会前夕,我受学校委派赴美国交流访学,途经韩国仁川机场转机时,当地浓浓的亚运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前夕。当届闭幕式上的“杭州八分钟”表演排练在我校举行。文广新闻出版局崔怀明处长等忙里忙外、汗流浃背的场面历历在目;而杭州第19届亚运会,我有幸被选为开幕式保障工作成员。2023年9月23日晚上,当我坐在80880座的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看台上,聆听习主席宣布亚运会开幕,和隔壁邻座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运动员们招呼致意,见证“潮起潮涌”“同爱同在亚细亚”的高光时刻,我不由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校承办女子排球和七人制英式橄榄球两个项目,炎黄子孙包揽了全部三面金牌,学校2024年建成的“行走的思政学堂——服务保障杭州亚运资料陈列馆”也就成了后亚运时代莘莘学子重温亚运记忆,感悟亚运精神的研学参观打卡点。
讲述——八载科普《亚运与杭州》
我是大学老师,也是杭州市科协社区科普科普讲师团的一员。从2017年开始,我就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监区等志愿开展亚运文化公益科普讲座,旨在带领大家回眸亚运会的历史,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一届亚运盛会,为广大市民科普亚运文化知识,为“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做好文化科普准备,8年开展300多场次的公益科普讲座,受众达一万多人次。
我的讲座题目每年都作更新:2017年《回眸峰会,畅想亚运-----盛会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8年《峰会、亚运和杭州》,2019年《杭州亚运知多少》,2020年《杭州亚运,你我同行》,2021年 《杭州亚运,我们行动》,2022年 《走进杭州亚运会》。2023年《新亚运 新杭州 新伟业》,2024年《后亚运 继续游》。很多社区还把亚运讲座和研学助老、全民健身、垃圾分类、反诈宣传等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为百姓喜闻乐见。涌金门社区的吴阿姨告诉我,“王老师,您的讲座我听了三次,分别是在关工委、街道和社区,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而在公交车上,我也经常会碰到不知名的乘客对我说,“我听过您的讲座,蛮有趣的”。
2021年,受上城区社区学院的邀请,我担任了《惠心品亚运》系列读本的顾问,帮助社区学院老师们一起开发亚运教育资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迎亚运 说英语》《读亚运名片》《观亚运比赛》《识亚运人物》等全套四册,中英结合,增知便携,适合全人群阅读的这套口袋读本终于问世,还得到了亚组委的指导和授权。为了让小朋友也能读懂,我等编写组成员特地通过亚运吉祥物、市民代表小尚与读者对话的形式来增添读本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读本一经亮相,就引发众多关注。
憧憬——未来“长尾效应”绵延
转眼,杭州亚运会已过去两年,但亚运带来的流量效应、集聚效应、乘数效应还在持续放大。2022年初我们党员支部活动前往参观的亚运展厅已经升级为亚运博物馆,而AI时代的“体育+”将带给我们更多的红利福利。
我憧憬《亚运与杭州》能列入校本课程,大中小学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都来了解亚运,熟悉杭州,让“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从娃娃、青少年抓起,让亚运与杭州的青春永葆。
我希望能组建亚运精神和亚运文化研究院(或中心),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学研究人员,通过AI+或融媒体讲好杭州故事,发掘亚运精神。
亚洲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为主国家居多,我们正赶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新征程,“共富”路上需要为更多农民兄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普及推广亚运文化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纽带……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