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经验:镇村志编纂的“四轮驱动”工作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8 18:18 2

摘要:双流区自2021年启动镇(街道)志编修工作,鼓励村(社区)志编纂。截至2025年5月,全区各镇(街道)志编纂工作稳步推进,部分街道志已完成初稿或进入审校阶段,多个社区志也已开展编纂或进入出版流程。以下从四个方面系统介绍双流区的实践做法。

双流区自2021年启动镇(街道)志编修工作,鼓励村(社区)志编纂。截至2025年5月,全区各镇(街道)志编纂工作稳步推进,部分街道志已完成初稿或进入审校阶段,多个社区志也已开展编纂或进入出版流程。以下从四个方面系统介绍双流区的实践做法。

01

政策引领+组织保障

镇(街道)志编纂需强化政策依据与资源支持,双流区通过以下措施全面化解经费与组织难题。

一、明确政策依据,夯实立项基础

区委史志办依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双流区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编纂任务、阶段目标与责任分工,为工作推进提供系统规范的政策依据。

二、争取领导支持,纳入年度考核

积极向区委汇报修志意义与进展,获主要领导批示支持,将镇街志编纂纳入全区年度工作目标,增强各镇(街道)的组织责任意识。

三、落实财政保障,确保资金到位

志书编修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现早谋划、早拨付、早使用,消除基层经费顾虑。

02

长编筑基+审校提质

志书质量取决于资料扎实性与审校严谨性,双流区系统构建以下工作机制。

一、夯实资料长编,筑牢内容基础

针对文化公司常忽略资料长编的问题,严格要求编纂人员按流程操作:先拟定纲目,做好分类归档与内容深化,全面标注资料来源与存疑点,并将《资料长编》纳入审核,为初稿撰写奠定基础。

二、强化统稿责任,统一撰写规范

实行“一支笔”统稿机制,由专人负责全书统稿,确保内容衔接与文风一致,避免多人撰写导致的风格差异。

三、严格三级审校,提升内容质量

实行编纂团队初审、镇(街道)复审、区委史志办终审的三审制。初稿形成后,编纂团队对志稿内容、体例、行文规范等方面进行初步检查和修改;镇(街道)复审中主要严把政治关、史实关;区委史志办组织终审,全面审查体例关、文字关。对不合要求的志稿坚决退回修改,维护志书权威性。

03

精准指导+动态跟踪

针对编纂中的实际问题,双流区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高效指导与过程管控。

一、开展实地调研,“面对面”收集意见

重视田野调查,指导编纂人员通过访谈、座谈采集一手资料与口述史。例如《嘉禾社区志》团队入户访谈200余人次,采集录音超50小时,召开座谈会12场,并派专人驻点补充资料空白。

二、组织专题研讨,“一对一”分类指导

2024年多次召开研讨会,优化纲目结构,规范入志内容与资料收集。针对镇街共性问题开展实地调研,督促制定计划、倒排工期,并协助梳理地方特色。

三、建立跟踪机制,“设台账”督导进度

成立修志指导小组,业务骨干定点联系镇街,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答疑。建立“问题—措施—责任—时限”台账,定期跟踪整改,确保工作按时推进。

04

存史为本+宣传增效

志书编纂需恪守体例、挖掘特色,实现修用结合,双流区注重以下方面。

一、恪守志书体例,确保内容真实

严格遵循志书体例,灵活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鼓励创新,如《嘉禾社区志》嵌入二维码视频,提升传播效果。

二、挖掘地方特色,增强宣传功能

积极宣传修志的文化价值,如黄水镇依托志书强化名镇宣传,九江街道梳理水文化脉络,发挥志书存史、资治、教化功能。

三、打造名特志书,发挥示范效应

《黄龙溪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丛书,成为区域宣传名片;《嘉禾社区志》坚持“为民修志”,出版后将为社区每户居民发放一册,深化修用结合与文化传承。

双流区通过系统实践,在镇(街道)志编修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