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故事、小说创作者而言,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人物的塑造了,如故事没讲完,主角人设先崩了;明明有现实原型的人物,却越写越拧巴;精心打造的荧幕CP,观众不嗑反骂;随手写的一个配角,读者反倒打赏催番外……这本《人设心理学》有一个副标题叫“用心理学塑造故事人物”。
从心理学角度塑造人物,可以让故事更有可看性,让人物更立体
对故事、小说创作者而言,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人物的塑造了,如故事没讲完,主角人设先崩了;明明有现实原型的人物,却越写越拧巴;精心打造的荧幕CP,观众不嗑反骂;随手写的一个配角,读者反倒打赏催番外……这本《人设心理学》有一个副标题叫“用心理学塑造故事人物”。
作者结合心理学理论与影视创作实践系统探讨如何通过人格维度、对话模式及动机机制塑造立体角色,以五大人格模型、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性格特质,对角色语言行为的深层影响,阐释如何通过动机冲突推动人物转变逻辑。
这本书的推荐者,《国王的演讲》执行制片人保罗·布雷特说:“本书作者展示了用心理学知识塑造角色的方法,让你虚构出来的人物变得可信,代入感十足,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一本精准有效的实战教程。”这本书不只适用于影视编剧、小说作家、漫画家,而是所有靠讲故事、靠文字生存的人都需要它。
为什么人物塑造很重要?我们在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看剧情还是看角色的表演呢?剧情可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剧情也是要靠人物角色来推动的,如果没有角色的推动,那再好的剧情又有谁能看得进去呢?因为人物塑造是任何叙事媒介的核心,因为人物是我们共情的对象,我们跟随人物进入虚构世界,通过虚构人物审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举例子,比如我们看的一些经典的影视剧,为什么它们被称为经典,多年后一直被反复重播,除了剧情好以外,还有就是演员对这个角色的一个正确理解。无论是翁美玲对黄蓉这个角色的理解,还是陈晓旭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理解,都能给予这个角色一种立体感,看上去自然又接地气。
什么造就了成功的角色?作者说,首先需要确定,就成功角色方面,是否存在着共识,经典文学中的那些角色,他们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是可信的。作家、编剧懂得人物,才能创作出一个让受众动情,认同的戏剧人物;演员懂得人物,才知道如何应用表情和体态传达情感。
英国作家E·M·福斯特提出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根据其定义,圆形人物是复杂的,能够出人意料的,扁平人物则可能只具有单一特质或思想,这两种类型的人物在虚构小说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复杂性一般更多现实主义体裁中主人公必备的特质,而扁平化人物在配角塑造中更有用。
本书不是一本基于荣格理论的书,本书的焦点是当代心理学中的其他分支理论与研究,它们深度阐释了诸如心理普遍性、个体差异、动机、情感、人际关系以及人一生中的改变和发展方式等主题。作者会引入人格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叙事心理学、媒介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
来源:健康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