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是环境不好,有人归咎于身体虚弱,可真要刨根问底,常常是因为消耗多、补益少,就像水缸漏水,不懂得修补,迟早要干。今天咱就好好聊一聊。
身体为啥会生病?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门道不少。明明吃得不差、睡得也行,却还是这里疼、那里痒。
有人说是环境不好,有人归咎于身体虚弱,可真要刨根问底,常常是因为消耗多、补益少,就像水缸漏水,不懂得修补,迟早要干。今天咱就好好聊一聊。
老一代人形容身体,说得直白:用得太狠,填不上,准得垮。人身体就像庄稼地,收成再旺盛,年年不施肥,那地也会瘦。
现代医学也讲这个理。比如世界著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体每天需要上千亿细胞进行修复或替换。这过程需要能量、营养,缺一不可。消耗多、补给少,久了就像水井被抽干,疾病自然找上门。
有些人喜欢“硬撑”,觉得身体能扛。可身体不像铁器,铁坏了能重铸,人坏了修补就慢了。很多病,正是因为长期消耗未补,让身体账本亏空,才埋下病根。
啥叫“发散太过”?不是光说出汗多、熬夜多,而是指人处处透支。
比如情绪,现代不少疾病与情绪有关。国际上的精神健康学报告指出,超过70%的慢性病患者伴随长期情绪应激。这其实就是“发散”。情绪不懂收敛,人长期紧绷,就像松木头拉弦,时间一长,断的是弦也是木。
再说饮食。很多人觉得越吃花哨越好,可缺乏均衡,最后营养没有“沉住”,反而让内脏劳累。结果是表面能量充足,底子越来越空。
过度的消耗,就像把火力一直往外撒,但柴火不加,只能烧成一堆灰。
“补益”这俩字,常被误解为大鱼大肉、补药补品。其实真正的补,是顺应身体需要,把能量用在刀刃上。
古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粮食提供的是根本,不是靠一两个昂贵的营养品。现代营养学也指出,均衡膳食是延缓衰老、防病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补”的精髓。
补益还体现在作息。身体修复大多发生在静养时段,尤其夜间深睡眠。要是一直兴奋、一直动,补充就打了折扣。
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补。经常有人说心宽活长寿。医学界也有类似结论:研究表明情绪稳定的人群,寿命平均比易焦虑人群长7到10年。心补好了,比任何补药都强。
很多人以为病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其实多数时候,是多年积累的失衡终于露头。
人体不是机器,零件坏了直接换。它更像一棵树,平时见不到问题,但多年缺水、缺养分,突然风一吹,“咔嚓”就倒下。这就是慢性病的形成过程。
举个例子,骨质疏松往往是青年时期营养没跟上,年纪大了才表现出来。心血管病也一样,年轻爱消耗,少补益,到了中年才显出后果。这不是突然,而是积累。
过去的人,节奏慢,干活累,但懂得歇。如今条件好了,物质充足,问题却多了。因为人们常常只会花,不会存。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病患病率接近50%。这数字哪来的?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亏本用身体。社会节奏快,人的收支账更难平衡。
补益没跟上,身体自然就亮红灯。说到底这不是单独某个人的错误,而是生活方式和社会压力叠加的产物。可不管环境咋样,懂得守住底子,才是真智慧。
医生的一点提醒身体要少“跑冒滴漏”,多“添仓进粮”。这不光是饮食,也包括情绪管理、作息安排、心态调和。
有些老话早就总结好:“七分饱,八分暖,九分心态要放宽。”放在今天看,一点不过时。
别小看身体的“补益”,真正会养的人,不靠花哨补品,而是靠天天点滴积累。懂收敛,懂节约,才能延缓衰败。
人为什么生病?归根结底,就是消耗大于补充的账没算明白。身子骨不是铁打的,留有余地,懂点补益,才是护身的长久之道。
你平时更看重“添仓”还是更习惯“透支”?不妨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李家祥.中国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1-5.
[2]李立明.流行病学与健康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非诊疗建议,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