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红婵站在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照片被传到网上,没想到最先引起讨论的,不是她作为奥运冠军进入高校的励志故事,而是有人盯着她的脸说“认不出来了”“是不是要退役了”。
当全红婵站在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照片被传到网上,没想到最先引起讨论的,不是她作为奥运冠军进入高校的励志故事,而是有人盯着她的脸说“认不出来了”“是不是要退役了”。
说实话,看到这些评论挺不是滋味的。
四年前的东京奥运会,她才14岁,一跳成名,“水花消失术”惊艳全世界。那个时候,多少人抢着喊她“天才少女”“国民闺女”。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还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却因为她身体正常发育、脸上多了点青春期的饱满,就开始质疑她的职业生涯和专业状态。
这让人忍不住想问:我们对运动员的包容,是不是真的太少了?
稍微了解跳水的人都知道,女子跳水运动员有一道必须面对的“发育关”。身体长高、体重增加,对动作精度和压水花技术都是巨大挑战。伏明霞、陈若琳……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都曾经历过这一关,没有人能绕得过去。陈若琳当年为了控制体重所付出的努力,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如今的全红婵,也在经历同样的考验。
可这些专业常识,在嘈杂的网络舆论中,似乎根本没人在意。他们只轻飘飘说一句:“你胖了”。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那种近乎苛刻的双重标准。
全红婵在207C这个动作上曾经失误,就被一些人说“巅峰已过”;而当她苦练之后把它跳成了教科书级别,又有人说“只是运气”。好像奥运冠军就必须是一台永不出错的机器,不能有状态起伏,不能有成长过程,甚至——不能正常发育。
这种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
而全红婵,不是唯一一个被这样对待的运动员。
张家齐转型尝试做直播,被批“不务正业”;王楚钦去北大上课,被质疑“作秀”;刘翔因伤退赛时被骂是“影帝”;傅园慧走红后又被批评“过度娱乐化”……仿佛运动员一旦离开赛场,就不再值得尊重。甚至连他们退役后选择做基层教练、体育推广,都有人指指点点。
但我们是不是忘了: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运动员。
全红婵很小就离开家,日复一日在跳水池中训练。她的童年没有动画片和游乐园,只有翻腾的水花和湿透的训练服。张家齐、王楚钦也是如此,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训练场。如今他们想要继续学业、尝试新的领域,何错之有?
难道就因为他们拿过奥运奖牌,就不配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不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
还有人喜欢把“冠军该有冠军的样子”挂在嘴边。言下之意,无非是冠军必须完美无缺,不能有普通人的需求和成长轨迹。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说起来讽刺。当初全红婵因为爱吃辣条、家里有果园,被许多人称赞“真实”“可爱”,成了大家口中的“国民闺女”;可现在,同样是这群人,却对她控制体重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忽略她每天在训练馆反复打磨动作、在课余时间写作业的日常。
甚至有人仅凭她在开学典礼上的站位,就编造出“享有特权”的谣言——却看不到她手脚上缠的胶带,看不到她如何一边坚持训练,一边补上落下的文化课。
更让人心寒的是,就连她争取上大学的机会,都要被说是“镀金”“作秀”。试想,若是一个14岁就为国争光的孩子,在成长后想要继续学习、提升自己,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男女运动员的待遇,这种双标就更明显了。男运动员发福,常被说成是“幸福肥”“接地气”;而女运动员哪怕只是稍微圆润一些,就要被贴上“不自律”“该退役”的标签。
娱乐明星晒名校学历往往被夸“学霸”,而运动员求学就被说是“走后门”;明星跨界玩体育是“多才多艺”,运动员尝试别的领域就成了“不务正业”。
这不禁让人想问:那些指责全红婵“胖了”的人,自己是否就能永远保持理想体型?那些质疑运动员“作秀”的人,又是否敢站上十米跳台试一试?
我们似乎总在对别人严苛要求,却对自己无限宽容。
这种风气,折射出一种扭曲的成功观:我们既渴望英雄,却又不能接受英雄有任何不完美。我们既想把优秀的人推上神坛,又随时准备着把他们拉下来。
说到底,全红婵今年才18岁。她既要面对发育关带来的技术挑战,又要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学业,这其中的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可她仍然选择了体育管理专业,希望将来能帮助更多小队员——这样的决心和善意,不值得肯定和支持吗?
当她因为体重变化被嘲讽时,我们真正该反思的,或许不是她该不该减肥,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到底该如何看待那些曾经为我们带来荣誉的年轻人。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又凭什么对她们指手画脚?
假如你的孩子七岁离家追梦,十四岁为国争光,十八岁想补上学业——你会舍得对着她的体型说“你该退役”吗?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这样做,那也别这样对待全红婵,别这样对待任何一个曾经付出一切的运动员。
奥运冠军也是人,不是我们满足完美想象的工具。他们的价值,不应该由奖牌定义,更不应该由键盘侠的评论决定。
当全红婵用三个满分动作征服世界时,我们为她欢呼;如今她选择在人生新阶段继续成长,我们更应该给她支持,而不是质疑。
别让“造神又毁神”的循环,寒了那些曾经为国家拼过命的年轻人的心。
来源:雪剑看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