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龙元帅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坐拥如此厚重的红色资源,桑植曾长期陷入 “有故事、少人知”“有资源、缺流量” 的困境。直到今年 5 月,张家界学院联合桑植县启动 “万名大学生走进桑植开展‘我的长征’红色研学活动”,以一场 “沉浸式 + 全传播”
“贺龙元帅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坐拥如此厚重的红色资源,桑植曾长期陷入 “有故事、少人知”“有资源、缺流量” 的困境。直到今年 5 月,张家界学院联合桑植县启动 “万名大学生走进桑植开展‘我的长征’红色研学活动”,以一场 “沉浸式 + 全传播” 的创新实践,让桑植红色文化在年轻人中 “破圈”,实现流量裂变式增长,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写下生动注脚。
这场研学活动的破局关键,在于跳出 “单向输出” 的传统红色教育模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 “讲好红色故事”。在贺龙故居的青石台阶上,AR 光影技术让 “两把菜刀闹革命” 的传奇从史料中 “走” 出来 ——00 后大学生们指尖划过虚拟界面,就能看到当年贺龙带领群众闹革命的场景在眼前重现,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碰、可感知的 “动态画面”。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刘家坪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 “创新玩法”:磨出毛边的草鞋、泛着黄的家书,这些原本躺在玻璃展柜里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剧本杀《星火燎原》的 “关键道具”。大学生们化身 “长征战士”,通过角色扮演、线索推理,亲身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与热血。有学生在分享中说:“以前觉得红色故事离自己很远,现在通过剧本杀,好像真的走进了那段历史,心里特别有触动。”
流量的爆发,还离不开 “线上 + 线下” 的传播矩阵。活动中,大学生们自发成为桑植红色文化的 “传播官”:有人在抖音直播间哽咽着念完烈士绝笔信,引发网友集体泪目;有人复刻红军野菜食谱,做成 “舌尖上的长征” 短视频,让年轻网友直观感受红军生活;长沙某高校学生更是将研学体验转化为 VR 红色情景剧《长征路上的马灯》,在短视频平台收获 300 万次播放。这些带着真情实感的内容,像一颗颗 “流量种子”,最终汇聚成 2.3 亿次的播放量,让桑植红色文化 “火” 遍全网。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 “政校企” 三方联动的强大支撑。张家界市与桑植县各级领导深度参与活动,从议程设计到资源协调全程保驾护航;张家界学院发挥高校优势,组织万名大学生参与,提供稳定的 “体验者” 与 “传播者” 群体;桑植县则盘活本地红色资源,为活动提供场景与内容支持。这种 “高规格合作 + 全链条传播” 的模式,形成了 “活动引流 — 内容传播 — 流量裂变” 的闭环,彻底打破了桑植 “有资源、缺流量” 的僵局。
从 “养在深闺人未识” 到 “全网千万人关注”,桑植红色研学的成功证明:红色资源从不缺 “吸引力”,缺的是 “打开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沉浸式体验激活历史,用多元传播矩阵放大声量,“有资源” 的地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流量密码”。
来源:美游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