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量饮食可安全减重但未改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症状与负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9 09:28 1

摘要: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25)上,来自牛津大学的Rohan Wijesurendra教授公布了LOSE-AF研究的最新结果。本刊特邀北京航天总医院甘丰教授对该研究进行解读。

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25)上,来自牛津大学的Rohan Wijesurendra教授公布了LOSE-AF研究的最新结果。本刊特邀北京航天总医院甘丰教授对该研究进行解读。

研究背景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欧洲房颤患者超1000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年龄是房颤最强的危险因素,而体重指数(BMI)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约80%的房颤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房颤的治疗成本主要由房颤相关症状驱动。


目前,节律控制是症状性房颤的重要治疗策略。2024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建议,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房颤患者应减重≥10%。然而,在CABANA和EAST试验中,患者的基线BMI约为30 kg/m2,其中仍有约50%接受节律控制的患者合并肥胖。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数据主要来自年轻患者人群,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可能存在高失智和高衰弱风险的患者,体重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尚未明确。


基于此,LOSE-AF研究旨在评估一种实用且可推广的饮食减重方案,是否能安全有效改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相关临床结局,并探索体重减轻与房颤症状、房负荷以及心脏重构之间的潜在联系。

研究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英国两家医院共118例60~85岁、BMI≥27 kg/m2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患者按1:1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低热量饮食(约1200 kcal/d)和行为支持计划,对照组则接受一次健康饮食咨询和书面健康饮食指导。


主要终点为房颤相关症状,采用房颤症状严重程度量表(AFSS)进行评估;次要终点包括房颤负荷、虚弱程度及心脏相关指标。研究核心随访期为8个月。

图1. 研究方法与设计

研究结果

基线时患者平均年龄为68~69岁,较既往试验人群更加年长。研究中2/3为男性,平均BMI超过34 kg/m2。约50%为首次发现房颤发作,约20%曾接受房颤消融。


表1. 基线数据概览


结果显示,干预组在4个月和8个月时的体重减轻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分别为4.7 kg(95%CI:2.9~6.5,PPP=0.65;8个月:差异1.2分,95%CI:-1.2~3.6,P=0.43)。

图2. 主要终点


虚弱程度通过体能测试(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满分36分,分数越低表示虚弱程度越高)评估。结果显示,8个月时两组的虚弱程度均轻度改善,但组间无差异(95%CI:-1.2~1.2,P=0.99)(图3A)。4个月时,电复律后房颤复发率组间无差异(HR=1.07,95%CI:0.71~1.63,P=0.71);12个月时,两组的房颤复发率均约为75%(图3B)。此外,两组的重复电复律(HR=0.58,95%CI:0.31~1.09,P=0.10)(图3C)或消融需求(HR=0.94,95%CI:0.45~2.00,P=0.87)(图3D)无差异,约15%的患者在16个月内接受消融。

图3. (A)虚弱程度评估,(B)电复律后房颤复发,(C)重复电复律,(D)房颤消融


影像学和血液生物标志物方面,8个月时,心脏MRI显示左心房/左心室容积、功能,以及LDL-C、hs-CRP、NT-proBNP等,两组间无差异(均P>0.05)(表2)。


表2. 8个月时的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


非随机探索性分析显示,维持窦性心律患者的AFFS显著优于房颤复发者(4个月:差异4.1分,95%CI:1.6~6.6,P=0.001;8个月:差异4.3分,95%CI:2.0~6.7,P<0.0001)(图4),表明AFSS评分对节律状态具有良好的敏感性。长期随访(约3.5年)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体重差异持续存在,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图4. 8个月时不同节律控制情况的AFSS评分

研究意义

LOSE-AF研究是首个针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减重效果评估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低热量饮食可在老年房颤患者中安全实现长期适度减重,且不增加虚弱或严重不良事件。然而,这种程度的减重并未改善房颤相关症状、心脏负荷或心脏重构。研究表明,在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单纯依靠中等强度的饮食减重不足以改善房颤相关症状、房颤负担或心脏重构。

专家点评

甘丰教授

本研究视角独特,结论鲜明。研究对象为以轻度虚弱为主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这一群体常伴有肌肉量减少、代谢速率下降及多种合并症。研究证实,采用低热量饮食能有效诱导适度减重,并在长期随访中保持了这种体重减轻的效果,且未增加虚弱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然而,减重对于中重度虚弱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影响尚缺乏证据,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研究中显示,4.7~6.8 kg这种程度的减重不足以改善房颤症状、房颤负担或心房颤动电重构的影响。2024年ESC房颤指南提出,对于合并肥胖的房颤患者(BMI>30 kg/m2),可能需要减重10%以上才能显著降低房颤负荷。在该研究中,按平均体重(60~70 kg)计算,减重比例约6.7%~11.3%,可能因存在个体差异、中位数偏移等导致未达到改善房颤症状的减重程度。我认为,评估房颤症状改善情况时,使用减重比例或者BMI降低比例比绝对值更具临床意义。

该研究不仅填补了老年房颤患者饮食干预领域的部分空白,更引发了对“饮食干预与房颤管理适配性”的深度思考。中西方在饮食结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是饮食和酒文化大国,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约为1.6%,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3%。伴随着人们对长寿及高生活质量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探讨中国人限油、限盐、戒酒对持续性房颤的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血管疾病管理策略,而饮食干预是“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积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终会成为心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支柱。

专家简介

甘丰 教授

北京航天总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分会副会长

华润健康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房颤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心血管专业分会委员
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胸痛中心联盟委员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公派访问学者
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l收录数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十余篇。从事心内科临床及研究工作近20年,近年来每年独立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近千台。帮助河北、山东等地近10家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对复杂冠脉介入,单双三腔起搏器及icd 植入,射频消融治疗,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刘丽云 教授

北京航天总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组组长,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研究型医院》青年编委

世界中联心脏康复专委会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会健康医学大数据管理分会委员
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青年委员
擅长:擅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能够独立完成房颤射频消融、房颤脉冲消融、室上速射频消融、室早射频消融术,能够独立完成临时起搏器、ICD、DDD及CRTD植入。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