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顿饭,一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用28个字,写尽了现代人正在失去的三种能力:赴约的勇气、闲聊的耐心、归家的决心。我们一边在综艺里向往“田园”,一边在现实中加速逃离;一边感慨“故乡回不去了”,一边把每一次回家都变成应酬。黄磊的灶台、贾玲的妈妈、李雪琴的恐惧、杨
贾玲的妈妈,李雪琴的恐惧:我们集体患上了“回不去故乡”的病
周玲玲
你有多久没赴一场不带目的的约会了?
一顿饭,一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用28个字,写尽了现代人正在失去的三种能力:赴约的勇气、闲聊的耐心、归家的决心。
我们一边在综艺里向往“田园”,一边在现实中加速逃离;一边感慨“故乡回不去了”,一边把每一次回家都变成应酬。
黄磊的灶台、贾玲的妈妈、李雪琴的恐惧、杨天真的觉醒……这些名字背后,是同一场集体性的情感危机。
我们正在失去“故人”,也正在弄丢自己。
不是我们不想回家,而是我们早已忘了如何“归来”。
因为真正的重阳,不在日历上,而在你按下通话键的那一刻。
一、一顿饭,一场千年的告别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千三百年前,孟浩然收到一封朴素的邀请:老朋友杀鸡煮饭,邀他去乡下做客。没有KPI,没有打卡,没有朋友圈的滤镜,只有“鸡黍”二字,却道尽了人间最暖的仪式感。
而今天,我们收到最多的邀请,是钉钉的“已读未回”,是微信的“在忙,晚点聊”,是“下次约”的无限延期。
我们不再赴约,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因为我们早已忘了“赴约”的能力。
现代人的孤独,不是没人陪,而是明明在人群中,却活得像一封从未寄出的信。
二、我们回不去了,“田家”还在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笔下的村庄,是被绿树环抱、青山守望的田园。那是看得见炊烟、听得见狗吠、摸得着泥土的“家”。
可今天呢?
我们的“村边”是高架桥,是快递站,是外卖骑手的电动车;
我们的“郭外”是学区房、是房贷合同、是996的工位。
数据刺痛现实: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8%。
超过9亿人生活在城市。
而乡村,正在成为“回不去的故乡”。
案例1:黄磊的“向往”与现实的“逃离”
《向往的生活》火了七年,黄磊在院子里炖肉、烧饭、和朋友谈天说地,观众看得泪流满面。
为什么?
因为那不是节目,那是我们集体记忆里“田家”的投影。
可节目一结束,黄磊还得回北京开会、录综艺、赶通告。
我们向往的,正是我们亲手抛弃的生活。
我们一边在综艺里“向往生活”,一边在现实中亲手拆掉自己的“田家”。
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们还能“闲聊”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户,是菜园,是谷场;端起酒杯,聊的是庄稼收成、天气冷暖。
没有“内卷”,没有“焦虑”,只有“桑麻”,最朴素的生活话题。
而今天,我们的“话桑麻”变成了:
“你孩子报几个补习班?”
“你年终奖发了多少?”
“你基金绿了吗?”
我们不再聊生活,我们只聊生存。
案例2:李雪琴的“人间真实”
在《脱口秀大会》上,李雪琴说:“我最怕的不是孤独,是过年回家,亲戚问我‘有对象了吗?’‘工资多少?’‘买房了吗?’。那一刻,我宁愿在工位加班。”
她不是不想回家,她是怕“回家”变成一场“社会考核”。
现代人的“话桑麻”,早已从‘今年收成如何’,变成了‘你的人生达标了吗?
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还有“下次”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全诗最动人的一句,不是告别,而是约定。
不是“再见”,而是“我还会来”。
可今天的我们,还有“下次”吗?
我们习惯了“下次再说”,结果是,永远没有下次。
案例3:张国荣的“重阳之约”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离世。
他生前最爱重阳登高,曾与好友梅艳芳约定:“每年重阳,我们都要一起爬山。”
可这个约定,再也没能实现。
有些人,你以为还有“下次”,其实已是最后一面。
我们总以为重阳还远,却忘了人生没有“待到”,只有“错过”。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表面写的是友情,实则写的是三重“回归”:
回归自然,回归人情,回归本心。
而现代人,正经历着三重“离别”:
1. 与故乡的离别。
春运40亿人次的迁徙,不是回家,是“返乡务工”。
我们回的是“籍贯”,不是“故乡”。
故乡成了身份证上的地址,而不是灵魂的坐标。
案例4:贾玲的《你好,李焕英》
电影里,贾玲穿越回1981年,只为再看妈妈一眼。
她说:“我拍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菜了。”
我们拼命奔跑,却跑丢了那个等我们回家的人。
故乡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有人在等你回家吃饭的地方。
2. 与故人的离别。
我们通讯录有2000人,微信好友3000+,可深夜想倾诉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把酒话桑麻”的人。
案例5:窦文涛的“深夜食堂”
在《锵锵三人行》停播后,窦文涛说:“现在想找个人,坐下来聊两个小时,不谈工作,不谈八卦,只谈心事,太难了。”
我们不是没有朋友,而是失去了“故人”的土壤。
真正的友情,不是点赞之交,而是愿意陪你“话桑麻”的沉默。
3. 与自己的离别。
我们忙着赚钱、升职、买房、结婚,却忘了问自己:
“我快乐吗?”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案例6:杨天真“燃烧”后的觉醒
她曾是娱乐圈最拼的经纪人,一天工作18小时,说“人生就是燃烧”。
可后来她坦言:“我 burn out 了。我突然发现,我根本不认识自己。”
于是她转型做博主,开始读书、健身、思考。
她说:“我现在终于敢慢下来了。”
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
六、重阳未至,但我们可以“还来”
孟浩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可现实是:重阳未至,故人已老,故乡已拆,菊花凋零。
但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不。
1. 重建“田家”:从一顿饭开始。
不必杀鸡煮黍,但可以:
每月和老朋友吃一次饭,不拍照,不发朋友圈;
给父母打一次超过30分钟的电话,不谈钱,不谈工作;
去菜市场买菜,和摊主聊两句天气。
2. 重启“话桑麻”:找回生活的语言。
少问“你赚多少”,多问“你快乐吗”;
少谈“内卷”,多聊“花开”;
少刷短视频,多看一片云。
3. 兑现“还来”:别再等“下次”。
想见的人,明天就见;
想说的话,现在就说;
想回家,就买张票。
人生没有“待到”,只有“此刻”。你等的重阳,可能永远不会来。
写在最后:我们都是“故人”,也都在等一个“还来”
孟浩然写下《过故人庄》时,或许没想到,这首诗会在一千多年后,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止痛药”。
我们读它,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因为——
我们太需要一场不被打扰的相聚,
一次不问KPI的对话,
一个不必“达标”的自己。
真正的故乡,不在地图上,而在你愿意停留的地方。
你不必“还来就菊花”,只要你愿意,此刻,你就是自己的“田家”。
这个重阳,不一定要登高,
但请给那个“故人”打个电话。
告诉他:
“我读了首诗,想起了你。
我想你了。”
因为——
我们都在“田家”外流浪,
但总有人,在等你“还来”。
来源:大栗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