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大合唱》: 声音犁铧垦出精神良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9 10:48 1

摘要:初秋的延安,田野里硕大的玉米棒初撒金黄,压弯腰的谷穗随风摇摆,高粱地里一片红艳……此情此景,正如《生产大合唱》第三场《秋收》里唱的“谷子黄噢,高粱高唔,汗珠儿长成新米了……”

冼星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的住址《生产大合唱》词作者塞克《生产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冼星海在窑洞中创作1939年春,冼星海(右一)在开荒


延安文艺纪念馆珍藏的《生产大合唱》油印本

初秋的延安,田野里硕大的玉米棒初撒金黄,压弯腰的谷穗随风摇摆,高粱地里一片红艳……此情此景,正如《生产大合唱》第三场《秋收》里唱的“谷子黄噢,高粱高唔,汗珠儿长成新米了……”
奋斗的歌声令人神往。回味着《生产大合唱》的动人旋律,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2022级钢琴专业学生李邱嘉韵激动地说:“在歌声中,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的乐观昂扬心态和磅礴力量。”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如今,勤劳勇敢的陕北人民奋战在希望的土地上,让幸福的日子蒸蒸日上。劳作时,田野里时不时还会飘出《生产大合唱》胜利愉悦歌声,这是抗战中鼓舞人心的歌曲,当下还在为劳动加油鼓劲,为美好生活歌唱!
破土:“声”援大生产运动
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其间,延安城历经日军17次轰炸,但宝塔依旧岿然矗立,犹如一座灯塔,指引全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侮。
秋日暖阳下,每天数以万计的全国游客奔赴延安,在窑洞里探寻抗战胜利的答案。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冼星海馆,来自广东的游客李成刚走进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当年居住的窑洞。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炕桌上,光影斑驳,他感慨道:“当年条件这么艰苦,冼星海的小炕桌上只有这么一碟白糖。就着这点甜味,他能写出这么多优秀作品,可见信仰带给人的巨大力量!”
时间回到80多年前。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封锁使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决定通过自力更生,为抗日和革命奠定更坚固的物质基础。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展开。军民团结开荒、种菜、养牲畜,鲁艺师生也积极投身开荒劳动,冼星海便是其中之一。
冼星海馆一张摄于1939年春的老照片,藏着《生产大合唱》诞生的秘密。照片中,冼星海以老镢头为笔,挥汗刨土,仿佛为大地写诗。透过影像,我们仿佛能听到土地与农具碰撞的悦耳声响,听到“大生产运动”带给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改天换地的呐喊。冼星海离镜头最近,春寒料峭,他头戴帽子,神情专注地望着脚下的土地。观众虽看不清他的容颜,却仿佛能听见他的心声——那心声,就回荡在歌声里。
音乐家的战场在指挥棒上,在琴键上,在创作中。
1939年的春天,冼星海对诗人、剧作家塞克说:“你来写个厉害的!写点新的、带劲的歌词!”塞克想到,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号召上前线杀敌的战歌已有很多,但反映民众通过劳动生产支援前线的歌曲尚未出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后方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的人民群众,何尝不是一股强大的抗战力量?
“大生产运动”让塞克深入体察百姓的耕种劳作。经过反复思索,他的思路愈发清晰。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刘美艳介绍:“一天,他在早饭后开始创作,到晚上便完成了一组以生产和抗战为主题的、由多个场次结合的歌词。”
“加紧生产呦加紧生产,努力苦干努力苦干……”塞克笔下的歌词令冼星海产生深刻共鸣。不到一个星期,冼星海就谱好了曲,完成了最初三个乐章组成的《生产大合唱》,后来,歌曲扩充为四个乐章。
滋长:抒情之歌鼓舞斗志
“嘿哟,开荒!”沉郁的唱腔仿佛展现出开荒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场景,《生产大合唱》第一章《开荒与春耕》由此开启。歌曲在讲述开荒辛劳的同时,也道出了“流血流汗全为抗战”的强大动力。
欢快的锣鼓声为第二乐章《播种与参战》开篇,充满江南韵味的《二月里来》婉转悠扬,唱出了后方群众“多打些五谷充军粮”的信心和决心。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酸枣刺》作为乐章结尾。在锣鼓和笛声伴奏中,民兵和游击队员唱出“说打就打,说干就干,大家出力才是全面抗战”的豪迈气魄。
1939年3月21日,鲁艺在陕北公学礼堂预演《生产大合唱》。当晚,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演出效果很好,成绩可观。尤其是音乐受到人们的欢迎,打破延安音乐界纪录,开创中国新音乐的前途。”
从春种到秋收,歌曲以时间变换、季节更替为线索,用声音语言绘出千万个为抗战奋斗的坚定身影。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呀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
2025年9月9日上午,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声乐教室里,钢琴声轻快明媚,青年教师刘华南用悠扬动人的嗓音唱出《二月里来》。歌声贴近生活、婉约抒情,犹如春日里浸透雨水的种子,无畏地顶开冻土、一个个冒出地面,以动人春意直击人心。
“这部作品巧妙融合了陕北民间音乐与西洋大合唱,旋律蕴含陕北民歌的‘魂’,又运用多声部合唱编排,既接地气又有艺术高度;歌曲风格多样,《二月里来》优美浪漫,颇具江南风味,《酸枣刺》节奏鲜明活泼,《拉犁歌》沉闷压抑,不同风格的曲目精准匹配了不同劳动场景的情绪。”刘华南说。
《生产大合唱》犹如一股清流,涌进以“冲啊”“杀呀”为主要的抗战歌曲激流。这种更贴近生活、更抒情性的音乐表达方式引起当时文艺界的广泛关注。边区文协和音协专门召开了《生产大合唱》座谈会,会议纪要写道:“《生产大合唱》在延安已经演出好几次,每次都得到很大的成功。”中国民间文学家、原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林山在会上表示:“《生产大合唱》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中国今天的抗战音乐有很大的意义。”
“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
80多年前,歌曲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室里传出,在田垄边、礼堂里一次次响起;80多年后,这动人歌声仍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一遍遍唱响。
“歌曲反映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豪情,用实践证明了艺术可以成为动员群众、鼓舞斗志的强大武器。”刘华南说道。
绽放:动人歌声永远流淌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歌声,获得了长存的密码。当声音的犁铧带着延安精神之光,歌曲更增添了筋骨,焕发出百听不厌的神奇魔力——
“听着红歌长大,我们这一代人谁不会唱几句呢?”8月26日,在延安文艺纪念馆,“60后”的李东峰哼唱起《二月里来》,感慨万千。
生长在革命圣地延安,李东峰从小喜爱抗战文艺。“虽然时代在变,但这首歌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充沛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李东峰说,“延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像《二月里来》这样的歌,我们要永远唱下去。”
“60年前,我们在南泥湾唱着《二月里来》插着秧,体验当年三五九旅大生产时的场景。”望着层层稻浪,原南泥湾建设兵团一四一团六连70多岁的老兵唐治安眼里闪耀着青春飞扬的自信与坚韧。
1965年,唐治安等3000多名不到20岁的年轻人从西安、汉中等地来到延安南泥湾当兵。经过13年的兵团生涯,他们忘不了曾经无数次光着脚在冰碴子硌脚的泥泞中插秧,忘不了和战友们彼此打气壮志豪情地说“干活不想落后”……在艰苦训练和火热劳动中,最让这些年轻心灵振奋的,是一首首红歌的陪伴。
每当遇到困难,《生产大合唱》所描绘的“风和日暖”播种场面、“恬静安逸”田园风光和“热火朝天”丰收场景,总能激励他们战胜困难,支撑他们努力完成生产目标。
“‘种瓜的得瓜呀种豆的收豆’,你看,这歌唱得多好。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但我们中国人始终珍爱和平,无论何时都要抓好生产,过好光景。”唐治安说。
今天,延河岸边、宝塔山下,动人的红歌依然唱响,声音垦出的精神良田,将被更加浓墨重彩地耕作。乘着这歌声,我们也更有勇气去接续奋斗,勇毅前进!

来源:延安日报

来源:城市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