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无畏”号问世后德国首批建造的全主炮战列舰之一,“拿骚”号除12门主炮外,还配备了规模可观的副武器。该舰采用三胀式蒸汽机(而非涡轮机)作为动力,曾随德国公海舰队参与日德兰海战。
“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号是一艘舰宽较大的战舰(舰宽与舰长的比例为0.18,而“无畏”号战列舰这一比例为0.15),舰宽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提升防护能力。
该舰搭载12门280毫米(11英寸)主炮,而“无畏”号则配备10门305毫米(12英寸)主炮。其侧舷炮塔下方的弹药舱布局较为紧凑。
作为“无畏”号问世后德国首批建造的全主炮战列舰之一,“拿骚”号除12门主炮外,还配备了规模可观的副武器。该舰采用三胀式蒸汽机(而非涡轮机)作为动力,曾随德国公海舰队参与日德兰海战。
早在1904年3月,德国就已启动该级舰的设计规划,最终方案于1906年敲定。拿骚级共包含4艘战列舰,其中“莱茵兰”号(Rheinland)最先开工,但“拿骚”号却是首艘完工的舰艇——该舰于1907年7月22日在威廉港造船厂动工,1908年3月7日下水,1909年10月1日正式服役。同级其余两艘分别为“波森”号(Posen)与“威斯特法伦”号(Westfalen)。每艘舰造价约3750万金马克,且均在1910年5月前投入服役。
副武器配置
拿骚级属于大型战列舰,虽搭载12门重炮,但与“无畏”号不同的是,该级舰还配备了庞大的副武器系统:12门150毫米(5.9英寸)副炮安装在左右舷主炮炮塔下方的装甲炮廓内;16门88毫米(3.4英寸)炮则安装在舰体与上层建筑两侧的突出炮座上。该舰的前桅与前烟囱间距极近,且均紧邻设有航海舰桥与海图室的甲板室。“拿骚”号桅杆的顶桅处装有倾斜的高无线电天线杆,这些天线杆于1911年拆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前桅加装了一个射击指挥塔。后烟囱两侧的鹅颈式起重机可将存放于舰体中部的小艇吊放至海面。
主炮性能
“拿骚”号的280毫米(11英寸)主炮,口径小于英国海军标准的305毫米(12英寸)主炮,但德国海军经大量测试后认为,其作战效能并未显著逊色。该主炮炮管倍径为45,单炮重量47.7吨(52.6英吨),在20度仰角下可发射305千克(672磅)重的炮弹,射程达18900米(20669码),最高射速为两分钟3发。
相比之下,“无畏”号主炮的相关参数为:炮管倍径与“拿骚”号相同,单炮重量51.7吨(57英吨),炮弹重量385千克(849磅),13度仰角下射程19000米(20779码),射速为每分钟2发。从数据上看,英国主炮似乎更具优势,但德国海军将领则坚信本国炮弹的穿甲性能更胜一筹。
动力与防护设计
“拿骚”号及其同级舰采用三胀式蒸汽机,搭配水管锅炉;德国首艘采用帕森斯涡轮机的重型舰艇是1907年建造的“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因此,“拿骚”号的3个锅炉舱与1个机舱占据了桅杆之间舰体的大部分空间。1915年,该舰锅炉经改造可采用“油煤混烧”方式(将燃油喷在燃烧的煤炭上助燃),并加装了容量为142吨(157英吨)的油箱。
德国设计师极为重视水下防护,“拿骚”号舰体设有16个水密隔舱,装甲布置也基于科学计算。但在海上试航后,该舰水下线型被迫修改:原本设计人员认为,较宽的舰体与侧舷布置的重炮能确保舰体稳定性,但在北海部分海域的涌浪中,舰体摇晃剧烈,最终不得不加装减摇鳍。
服役历程与日德兰海战
1914年8月,“拿骚”号编入德国公海舰队第1战列舰分舰队(该舰队共3个分舰队,总计26艘战列舰)。除上述改造外,战时该舰还进行了其他调整:1915年拆除了舰艉的88毫米(3.4英寸)炮,1916年拆除了其余所有同型号副炮,取而代之的是4门同口径高射炮。
“拿骚”号在1916年3月15-16日首次实战——随舰队突袭胡夫登海域(荷兰海岸附近的北海区域),但未取得战果。1916年4月24日,该舰为一支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护航,参与了对英国洛斯托夫特与雅茅斯沿海城镇的炮击行动。
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中,“拿骚”号两次被炮弹击中,且在试图撞沉英国驱逐舰“喷火”号(Spitfire)时发生碰撞,但所有损伤均在7月10日前修复。此后,“拿骚”号又三次编入舰队突袭北海,均未取得有效战果;最后一次行动发生在1918年4月23日,该舰与“威斯特法伦”号、“波森”号等同级舰一同航行至斯塔万格海域(挪威)附近。
“拿骚”号并未在斯卡帕湾自沉事件中被毁,而是于1919年11月5日从海军编制中除名。该舰最初计划作为战争赔偿移交日本,但日本政府将其出售给一家英国公司,最终于1920年6月在荷兰多德雷赫特港被拆解。
基本参数
类别 具体数据
舰型 无畏舰型战列舰
排水量 标准:18873吨(18575长吨);满载:21000吨(21000长吨)
舰长 146.1米(479英尺4英寸)
舰宽 26.9米(88英尺3英寸)
吃水 8.76米(28英尺9英寸)
动力系统 12座水管锅炉;总功率22000公制马力(22000英制马力)
推进系统 3具螺旋桨;3台三胀式蒸汽机
航速 设计航速:19节(35公里/小时;22英里/小时);最大航速:20.2节(37.4公里/小时;23.2英里/小时)
续航力 12节(22公里/小时;14英里/小时)航速下,续航力8300海里(15400公里;9600英里)
舰员编制 40名军官;968名士兵
武器装备 12门28厘米(11英寸)L/45主炮;12门15厘米(5.9英寸)SK L/45副炮;16门8.8厘米(3.5英寸)SK L/45炮;6具45厘米(17.7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防护 水线装甲带:30厘米(11.8英寸);主炮炮塔:28厘米;副炮炮座:16厘米(6.3英寸);司令塔:40厘米(15.7英寸);防雷舱壁:3厘米(1.2英寸)
海军军备竞赛
1906年12月“无畏”号战列舰服役后,所有吨位更小、舰龄更老的装甲战舰均宣告过时。费舍尔(Fisher)设计的无畏舰与战列巡洋舰,既为提尔皮茨(Tirpitz)的挑战设定了更高技术门槛,也为德国提供了契机——因为英国此举抵消了自身在“前无畏舰”时代积累的显著优势。
1909年10月德国“拿骚”号服役时,英国已列装5艘无畏舰与3艘战列巡洋舰。此后,德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海军补充法案》,凭借加速建造无畏舰与战列巡洋舰(两类舰艇合称“主力舰”)的计划,逐步缩小与英国的差距。与此同时,英国议会中占多数的自由党在1908-1909年度海军预算中仅批准建造2艘主力舰,使得英国已建成或在建的主力舰数量为12艘,德国为10艘。以这一速度,提尔皮茨完全有望打破“3:2”的实力劣势比例(他认为该比例能让德国舰队在北海具备击败英国舰队的可能)。
德国海军建造速度的加快,自然引发英国警惕。此前仅批准1908-1909年度建造2艘主力舰的英国自由党议会,在1909-1910年度授权建造8艘主力舰,同时提出:若德国同意通过谈判终止海军竞赛,可取消其中4艘的建造计划。1909年4月,英国表示愿意接受“主力舰数量比德国多60%”的优势;但当时提尔皮茨仅愿接受“英德主力舰比例为4:3”。
1910年5月,英国已开工建造全部8艘新型主力舰,这些舰艇的设计确保了英国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双重优势。其中,猎户座级(Orion class)无畏舰与2艘狮级(Lion class)战列巡洋舰,搭载13.5英寸主炮(而非英德两国最新无畏舰采用的12英寸主炮);且狮级战列巡洋舰最高航速可达27节(远超初代“无畏”号的21节)。1910年6月,英国又开工建造“澳大利亚”号(Australia)与“新西兰”号(New Zealand)两艘战列巡洋舰,建造费用由这两个自治领承担。
1909-1910年间,英国开工10艘新型主力舰,而德国仅开工3艘,双方差距扩大至22:13。提尔皮茨此前始终认为,他能迫使英国达到“无法或不愿维持领先”的临界点;意识到自己的严重误判后,他在1911年提出:只要英国将“澳大利亚”号、“新西兰”号及其他英联邦资助建造的舰艇纳入总兵力统计,德国愿接受“英德主力舰比例为3:2(即15:10)”——这已接近英国“多60%(即16:10)”的目标。
与此同时,德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沿用提尔皮茨此前的逻辑(即“强大舰队是支撑德国外交的‘政治权力因素’”),试图破坏英法协约:他要求英国承认欧洲领土现状(包括德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占有),以此换取德国承认英国的海军优势。英国拒绝接受这一条件,海军竞赛继续推进。
1910-1911年度与1911-1912年度,德国各开工4艘主力舰,英国则以各开工5艘作为回应。1912年2月,英国陆军大臣理查德·霍尔丹(Richard Haldane)访德谈判无果;此后,新任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提议双方实施为期一年的“海军休战”。然而,丘吉尔将德国海军形容为“奢侈品舰队”的轻蔑表态,暴露了其真实态度。1912年3月,德国国会回应此举,通过第三部《海军补充法案》,在原有批准数量基础上新增3艘无畏舰,将德国舰队的主力舰授权总量提升至61艘(含41艘无畏舰与20艘战列巡洋舰)。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