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者到校友“连接者”,豫沪之间如何走出“民间协同”新路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9 11:10 1

摘要:从黄河之滨到黄浦江畔,二十五载豫沪携手,一条跨越千里的合作纽带历久弥新。当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走向纵深,当中原腹地与长三角的对话超越产业承接,迈向共同发展新赛道,两地合作正迎来格局之变、范式更新。

【编者按】从黄河之滨到黄浦江畔,二十五载豫沪携手,一条跨越千里的合作纽带历久弥新。当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走向纵深,当中原腹地与长三角的对话超越产业承接,迈向共同发展新赛道,两地合作正迎来格局之变、范式更新。

2025年9月8日起,大河财立方“豫见长三角”系列报道推出第三季,聚焦两地合作新叙事,以一线案例为笔,记录中原与长三角在高质量发展中深度融合的故事。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2万名在沪校友,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优势。他们不仅是情感的纽带,更是推动豫沪两地产业协同、人才循环的核心力量。”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徐甲强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跨越黄河与黄浦江,连接中原腹地与长三角创新高地,高校校友会正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的掌舵人,徐甲强身兼学者与校友工作引领者双重身份,正带领郑州大学在沪校友群体,探索校友协同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路径。

汇聚两万校友,从情感联系到价值共创

徐甲强介绍,2014年12月28日,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正式成立,彼时登记在册的校友约1万人。十年过去,这个数字已达到2万,其中经常参与活动的活跃校友超过6000人。

“校友会最早是由一批热心校友自发联络组织起来的,从非正式联谊到正式注册,我们逐步建立起包括30至50人核心运营团队在内的多层次组织架构。”徐甲强回忆说,在校友会正式成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当选第一届校友会会长。2024年经过换届选举,他接任第三届校友会会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成立专业委员会和各种兴趣小组等方式,有效促进在沪校友之间以及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助合作。

徐甲强举例,在搭建创新平台方面,校友会组织校友积极参与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三角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实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落地,目前已吸引多家校友企业入驻。

此外,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还发起筹建创投专委会、金融专委会、建筑行业分会、电气分会、法学和医学分会以及校友发展基金和校友慈善基金等,深度服务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校友创业兴业。

“在休闲兴趣层面,校友会通过新年联谊、迎新活动、读书会及各类兴趣小组等方式,构建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交流场景,进一步增强社群凝聚力。”徐甲强说。

作为非营利性的校友组织,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也会面临活动资金募集与校友参与度的挑战。徐甲强坦言:“我们没有经营性收入,主要依靠校友捐赠和部分会长级成员的支持。但正因为非营利,更考验我们的专业运营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此,校友会积极探索“服务反哺”模式,通过为企业家校友提供人才招聘、政策对接、跨区域合作等深度服务,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从而自愿反馈组织,形成可持续的服务闭环。

从学者到“连接者”,校友协同助力豫沪合作

除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身份外,徐甲强本身也是一位在纳米材料化学与气体传感器领域深耕数十年的科学家。据了解,徐甲强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发明专利45项。

从纯粹的学者到同时肩负校友会工作的领导者,徐甲强认为,时间管理非常关键。“我会在平时努力做好学校的本职工作,尽量提高工作效率,抽出更多的时间领导校友会,服务校友、回馈母校。”

同时,徐甲强表示,校友会的日常工作,归根结底靠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校友会的运作更多的是理事会、秘书处和志愿者的辛苦付出和紧密配合,我们每年举办多次活动,展现出团队高效的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

在促进豫沪交流层面,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积极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有2万名会员,活跃在高等教育、文化传播、医疗服务、法律、金融和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可以很好地成为连接豫沪两地校友以及校友与母校、政府之间的桥梁。”徐甲强说,校友会一直在积极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搭建各类产业合作平台,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促进豫沪两地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通过校友会协同助力河南省的产业发展。

他举例称,上海生产制造成本高,河南有制造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很多校友企业会选择“上海研发、河南生产”,比如校友的防水材料企业在兰考建厂、汽车配件企业落户鹤壁等。

凝聚校友力量,助力建设豫沪协同新范式

在徐甲强看来,豫沪两地的产业互补性构筑了坚实的合作基础。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完善的科创体系、成熟的金融服务、高端制造能力和人才集聚优势,能够为河南发展注入资金、创新成果和人才支持。而河南产业基础雄厚、交通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尤其在食品加工、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模显著,既可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又能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人力、原材料和资源支持。

作为纳米材料和气体传感器领域的专家,徐甲强对河南相关产业发展有深刻洞察。“在纳米材料和气体传感器领域,河南省有一定的特色,如气体和光电传感器领域有汉威科技、森霸电器、日立信股份等企业;纳米材料领域有佰利联、多氟多、建龙微纳等企业。”徐甲强表示,但是产业集聚性偏低,产业集群效应低,创新潜力不高。可以借鉴长三角区域先进经验,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和纳米材料产业集群。

当前,虽然豫沪合作已在诸多领域取得进展,但徐甲强坦言,两地合作仍面临现实瓶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产业对接存在落差;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也制约着科技合作的深度与效率。

为提升合作效能,徐甲强认为,未来应借助上海的科创与金融优势,加速河南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打造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河南企业对接上海资本市场,通过校友会等平台推动人才交流与银龄专家返豫计划,构建“科研-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郑州大学上海校友会正在成为豫沪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汇聚了近两万名在沪校友,既是情感的共同体,更是两地发展的沟通纽带。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更多对接活动,深化与商会、驻沪办以及母校的合作,为豫沪深度融合贡献更多力量。”徐甲强补充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来源:大河财立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