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党委书记其加的院子,花草繁茂、干净整洁,几只雪白的小狗正欢快地摇着尾巴跑来跑去。面前的两层藏式小楼宽敞明亮,装修精美,家电齐全,阳光棚上安装着电动的拉帘。门侧建有洗漱间,干湿分离,还有大大的浴缸。
转自:中国西藏网
走进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党委书记其加的院子,花草繁茂、干净整洁,几只雪白的小狗正欢快地摇着尾巴跑来跑去。面前的两层藏式小楼宽敞明亮,装修精美,家电齐全,阳光棚上安装着电动的拉帘。门侧建有洗漱间,干湿分离,还有大大的浴缸。
“旧西藏是什么样的场景我没有见过,但是我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差,吃的也不够,穿的也不够。”坐在客厅里,其加回忆着童年的生活感慨说道,“氆氇织造的裤子,没有内衬,十分粗糙。家里的房子很小,大家挤在一起睡觉,很不方便。夏天下雨的话,屋外路上泥水遍地,还有很多牲畜的粪便混在积水中。晚上整个村落都是黑乎乎的,没有电,用的是清油的油灯……以前我们到水渠里面打水,还有打井的,夏天下雨后水会变污浊,冬天还会结冰。现在好啦!每家每户都通了电,自来水也通了,政策越来越好,‘美丽乡村’(的成果)我们是真正享受到了。”
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茶巴朗村,青山环绕、交通便利,距离拉萨市车程不足一小时,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7月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在其加书记心中,多年来,自己的家乡从贫穷到富裕,从泥水遍地到美丽整洁,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我们喝着其加的女儿倒的热腾腾的甜茶,听其加打开话匣子:“我们小时候,太困难了!糌粑配上酥油茶就是最好的,基本上没有蔬菜,更没有肉。偶尔吃上一次就是解解馋。在村里买东西并不方便,公社里也只有油、盐和白糖等基本日用品。那时候的318沿线都是石子路、土路,车子不多,货物运输不方便。哪像现在,村里就有超市,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什么蔬菜都有,我们的午饭都要炒几个菜。哈哈,肉随时买回来,吃不完就冻到冰箱里慢慢吃。”他爽朗地笑着。
“这样的变化,早些时候都是想不到的。大家都忙着干农活,自己吃也不够,收入也不够。改革开放以前,村里连手扶拖拉机都没有,农活都是靠牛靠人力——用镰刀收割,堆成垛在田里,然后再搬运,路也不好走。如今村里添置了大型播种机、收割机,再也不用所有人都留在田里干活,以前一个月的农活现在一周就能干完。大家空余时间多了,可以去打工。曾经我们需要到拉萨、日喀则去打工,挣得不多,一天下来只有三块五块的,但是来回路费和在外生活费用花销不小。这几年,先不说我们打工挣得多了,就说我们再也不用跑很远去打工,就很让人高兴了。前几年有拉日铁路的工程,这几年有南北山绿化工程,都在村里招工,一天能挣250块,有的能拿到六七百元。老百姓收入高了,生活越来越好,买东西都感觉不贵了。以前包包里连十几元钱都没有,现在我的孙子要零花钱,最少的话给10块,有时候也会50块。这些事,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
从没有蔬菜吃到饮食丰盛,从夏天雨后满是泥泞的小路到如今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从手工耕种到如今农业机械化发展……村民的生活变得富裕安稳,生产便捷高效,随之而来的是村里的文娱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大家的精神需求也有了变化。
正值村里的望果节期间,其加说:“村里老百姓以前过望果节太忙了,搞活动用一两天都觉得时间太长,耽误干活儿。现在条件好了,今年我们用5天时间办望果节活动,2天赛马,3天表演藏戏和唱歌跳舞等活动。却还有老百姓不满意,说‘5天时间太短了,再安排一天吧’。”
几十年间,变化的不只是人们的生活,还有越来越多人重视教育,越来越多人体验到优质医疗,还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群众对于家乡建设的热情……其加只恨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够,边跟我们比划地说着,边急切地望向县里跟来做翻译的小伙子,请他代为转达。
“我有三个孩子,两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留在身边跟着我一起生活,因为当初她不想继续上学,非要留在家里种地,被我骂了几次,但是她说‘爸爸妈妈生活上也帮个忙吧’,我又不好说什么了。我想让他们都读书,都能出去工作。我小时候,家里因为只有妈妈一个人做农活太辛苦,就早早辍学在家帮忙。当时周围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政府让去上学,大家伙儿很多因为家里困难,不想上学都去打工赚钱。我十几个同学好像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考上了公务员。现在西藏实行教育‘三包’政策,小孩们都能去上学,而且家里什么都不用管。”谈起家里的生活、村里的变化,其加自然而然说起了老百姓们越来越关注的教育和医疗来。“不只是教育,我们村现在医保参保率达到了100%,以前老人说不用交医保,生怕浪费家里的钱。现在好了,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医疗保险要交,因为交了之后看病又便宜又方便。”
在翻译的解说下,我们也了解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其加书记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盼。
要说这些年的收获,其加认为,自己体会最深的除了看到乡亲们生活蒸蒸日上,还有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群众的支持,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更高了。“因为以前要去打工,需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有空闲我就学。后来我们村里有县里的下沉干部,还有招录的大学生、乡村振兴专干,他们和村两委结成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我平时就跟这些‘小老师’学习。所以我藏文读写都没有问题,汉语也会一些,都能听得懂,但写字还是不太好。”其加说,“2002年村里选举,可能因为我口才不错,人也比较热情,村民推选村主任时,我得票最多。但当时我并不想当主任,觉得自己经验不足,无法管理两千多人的村子,压力很大。推辞后,我先后当过团委书记、民兵队长、村委会副主任等,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在2011年,我再次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这次我不怕了,也觉得自己有能力为大家做点事情。”
“2006年开始,我们村的房屋建设和补贴政策得到了大幅提升。在2021年美丽乡村项目开始后,新建户1至4人的每户120平,有一万六千多元的补贴,150平、180平的补贴依次增加。”说到村里的情况,其加的自豪地语气溢于言表。“过去,村里主要依靠农业,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工程项目的增多,不仅村里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收入来源的渠道也越拓越宽,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越来越多。”
对于未来,其加有个愿望。他希望将家乡打造成乡村文旅融合的景区,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村庄就业和旅游,要“让城里人也羡慕我们村里的生活”。(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冯重霖)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