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答丨AI 代打星穹铁道!普通人也能在 AI 界的「闲鱼」里挣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11:39 1

摘要:最近有一个 Agent 平台「MuleRun」(中文译名:骡子快跑)在 Discord 和 X 上火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SOP 捏各种细分场景 Agent ,以供其他用户付费使用。

今日话题:MuleRun 骡子快跑!

最近有一个 Agent 平台「MuleRun」(中文译名:骡子快跑)在 Discord 和 X 上火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SOP 捏各种细分场景 Agent ,以供其他用户付费使用。

有点像 AI 领域的闲鱼,用户可以售卖自己的经验技能(当然,需要包装成 Agent 的形式),比如 MuleRun 上线的第一个 Agent 就是帮你打《崩坏:星穹铁道》的日常任务。

目前已有不少海外开发者晒出了在 MuleRun「赚美元」的截图。

指路:https://mulerun.com/workspace/explore

# 创始人亲自答

知友@DoG A 是「骡子快跑」的创始人(没错,是中国团队做的),最近他在知乎上分享了产品逻辑和一些关于 AI 创业的洞察。

PS.对骡子快跑有任何体验建议,都可以在他回答下留言。

@DoG A

自己答一下,MuleRun 是我们做的。

产品还在想法阶段,我就想到了这个名字:MuleRun,骡子快跑。我的想法是,让 AI 骡子去干那些重复、琐碎、耗人的活,人类就做点更「人」的事:看书、听音乐、陪猫,过生活。所以现在Mulerun 网页里鼠标是一个小胡萝卜 ,骡子吃胡萝卜,每次点击都有骡子愿意帮你跑。

Beta 期官网

我们团队很多技术,70% i人 ,画风比较抽象,所以 logo 和网页都是像素风,这个骡子也经常被拿来做表情包。

有点抽象了

更抽象了

扯回来,我们做这个产品的起点,是一个很简单的判断:AI 在帮人做事这件事上,其实还远远没做到位。

大模型已经很强,但距离 AGI 还有距离。现有的模型在「通用迁移」「稳定世界建模」「自学习」上还未达标,真正落到生产力级别的任务,还需要流程化的约束(SOP)来保证可控与成功率。

但即便不是 AGI,今天的 AI 已经能胜任很多现实中的 SOP 流程了。尤其是大量白领工作,归根结底是「理解上下文 → 按照 SaaS 操作 → 关键节点做判断」,智能需求其实没那么高。这部分环节用 AI 替代,有极高的成功率和现实价值。

过去一直说的「低代码」,门槛其实并不低:条件、参数、流程,心智负担接近写代码。而新一代 Vibe Coding Agent 能做到「口述需求 → 生成并执行系统」,在体验上是代际跃迁。它的价值不是让「普通人编程」,而是让「普通人不需要编程」。

所以我的想法是:在 AGI 还未抵达的时间里,用「模型+ SOP」的工程化方法,把 Agent 推进到真正可用、能复用、能变现,是一条确定性很强的路。

MuleRun 上线的第一个 Agent,能帮你打《崩坏:星穹铁道》的日常任务,模拟人类的游戏策略拿整套装备。

上线后我看到有两个巴西游戏 YouTuber 自发做了视频,评论几百条,大意是「AI 都能干这个了?」这事让我印象很深,也让我意识到:AI 圈说了那么久的「多模态」、「推理能力」、「长上下文」、「Computer Use」,可能还不如一个能帮人打游戏日常的小工具更能让人理解 AI 的力量。这个 Agent 的出现,也印证了我们一直的判断:真正能「破圈」的 AI,不是展示 AI 有多强,而是能解决一个具体、真实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只做平台的原因。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每一个懂得某个具体流程、有经验的人,把他们的技能变成工作流,做成 Agent。这样的 Agent 能持续兑现个人价值,价值背后是那些只有长期在一线的人才知道的诀窍。真正的知识,不在网上的公开数据,而在行业专家的脑子里。

AI 的世界,人是最珍贵的。

而付费用户在哪?我们从一个个真实的人出发,去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

在过去做专业 SaaS 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规律:只要工具真的能帮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专业人士是愿意花钱的。像 HR、运营、市场、自由职业者、猎头、内容生产者,他们每天都在处理重复又细碎的任务——如果有一个 Agent 能稳定跑出七八十分的结果,让他们省下 50% 的机械时间,那就是很实在的价值。

不需要展示的多好,它能把事干好,节省时间,就足够吸引人使用,甚至长期订阅。这种基于「愿意为效率买单」的个人决策路径,比起企业级的长周期决策,跑得更快,也更贴近我们「让 AI 服务每一个人」的初衷。这也是我们目前最明确的增长路径。

从行业专家做出来的 Agent 到 To P (professional) 的使用,MuleRun 平台的价值,就在于让这样的转化可持续、可交易、可规模化。

MuleRun 8月-9月 Beta 期的每一个 Agent 背后,都是鲜活的人,把自己的觉察或知识转成 AI 工具。

有独立开发者看到了 Nano Banana 的玩法,一口气做了五六个视觉类 Agent。用起来不需要提示词,只需要上传 1 张自己的照片,就能生成自己 3D 模型的照片,用户说自己老婆的花店送这样的照片小卡当礼物,顾客很喜欢;

有位工程师因为自己在找工作,投简历太麻烦,就自建了一个叫 LinkedIn Match 的 Agent,可以自动分析简历和搜索领英上适合自己的百种岗位,也能一键投递;

也有专业机构,比如一个做 10 年美股投研的团队,把他们机构级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库做成了人人都可以用的 Agent,上线当天我们就有同事用它分析苹果的股票,及时买入赚到了 12 个点(有点羡慕了)。

这些人都不是为了「造一个更厉害的 AI」,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经验变成一个自己也能用上的 AI。这些工具正好填补了一些经验或者能力带来的信息差,有人需要就能用上。

在这个链路中,让创作者赚到钱是我们认为平台成功的标志。

我们搭建的用户-创作者-平台三边机制,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你做的 Agent 能被发现(通过榜单和市场)上传第一天就能被用户使用(平台有用户基础)能被买单(我们支持按次、订阅等不同计费方式)也能持续迭代(平台提供日志、灰度发布、AB 测试等能力)

你不需要自己引流、不用投钱推广——只要这个 Agent 有价值,平台就能把它传递出去。

这套机制一跑通就能自己滚起来。最近我在推特上看到越来越多用户把自己用 MuleRun 做出来的内容发出来。这是我最开心的状态:大家真的用上了、觉得好用,也愿意自然地分享出来。

美股投研 Agent

如果要解释的更清楚,平台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分层架构:

模型层:支持多家可插拔大模型,也接了提示工程、工具调用、RAG 检索能力;流程层:是我们的 SOP 引擎,支持任务编排、可观测、幂等、断点续跑、审计等;运行层:对接真实世界,能操作网页、调用 SaaS、发邮件、生成文档、跑数据流;商业化层:负责计量、计费、分成、风控、合规;市场层:是创作者生态的核心,包括榜单、模板市场、成长体系等等。

有一说一,这些还在建设中,不是所有都已经实现。但我们有明确的规划,也在快速推进。可能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但大方向和重点是清楚的:

第一,打磨基础能力。我们要确保:创作者做了一个 Agent,今天能跑、明天也能跑,不会突然报错或跑飞。SOP 引擎的稳定性,是整个产品的根基。

第二,推爆款场景。本质上是有效的解决了一类重复的,繁杂的问题,解放了生产力,to P。或者是 follow 及创造热点,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或分享欲。满足了用户需求,自然也能收获他。

第三,建设创作者生态。我们已经验证了「上传—使用—分账」的闭环可以跑通,接下来要推动长尾供给、扶持头部创作者,让创作这件事有正向激励、可持续。

我们希望能出现一批「Agent 原住民」,他们不一定是程序员,但善于拆解流程、总结 SOP、服务用户,也许靠做 Agent 实现了副业或主业稳定收入。这事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苗头了。

现在和未来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 Agent 能不能真的被用起来,而不是做一个「看上去很强」的展示。所以我们每天都在看这些关键指标:

每个任务的成功率、时长和成本;创作者的收入中位数和 Top 分位;用户复购率、订阅留存、净收入留存;模板和 Agent 的复用率、跨场景迁移率。

如果这些指标能不断优化,我们就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当然,也有很多风险我们很早就考虑到了:

比如模型成本波动,就用多模型路由、缓存、压缩来应对; 场景复杂导致成功率下滑,我们坚持 SOP 拆解、任务可观测,以「标准流程+部分人工审核」保障成功率; 大厂效仿,我们就把场景知识和 SOP 模板变成复利资产,同时先做出一个高质量创作者生态的口碑壁垒; 合规与数据安全,也是我们团队非常重视的—我自己是做安全出身,第一家公司是安全方向。

我们觉得,一个健康的平台,就是创作者赚到钱、用户用得爽、技术架构稳、收入结构正向。

这套体系的核心,其实从来都不是 AI 的能力,而是人。

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到需求,能总结成工作流,再把它封装为 Agent,传递给别人,同时不断的基于需求迭代优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能力,也是我们最想找到的创作者。

8 月我们在中国做了第一次线下活动,是一个小规模的 meetup,虽然参与者背景不同,但大家都有极高的投入度,气氛很像每一个新兴行业刚起步时的样子:前方很多不确定性,但每个人都有坚定奔向想去的方向。

虽然观点过程不一,但共识很清晰:AI 的未来,不一定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大脑,而是帮我们解决眼前的一个具体问题。

我认为这种高度定制化的 AI,从来不是「训练一个更大的模型」能解决的,而是靠人的经验、直觉、总结能力。这种总结,可能是你每天筛几十份简历得来的模式感,也可能是你打十年游戏养出的操作习惯。而能总结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就是我们真正要找的创造者。

鲜活的人,在 AI 时代才是最珍贵的。

9 月 16 日上线,希望你来看看。你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创作者,更欢迎你成为我们的同行者。

知友讨论

@南一:

做生态非一日之功,但做成之日也将惠及更多人。一个很有野心的伟大理想,祝mulerun早日实现。

@望着木星的喵:

好有逻辑的打法,ai圈子的一股清流

@星宿:

兄弟。你们公司什么时候上市说一句?我绝对买你们公司的股票。如果直接上链,也说一句。我直接买币。别的不说,就冲创始人能亲自下场。

@天地不言四时分:

平台不错,可以考虑同步国内上线哈,还有创作者机制看看能不能改成这样,先让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然后审核去判断创作的产品质量,然后反馈给创作者是否符合平台要求。这样对i人相当友好,低质量的创作者通过审核也能被拦截在外,第二次创作上传审核,可以给个时间周期,比如3个月后才能继续上传,如果产品不达标的话。

@慧行坚勇:

这和coze定位有什么区别

@花冥币的:

上传知识库跟有某个垂直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不一样。另外coze能分成么,如果能分成、能调用api。那感觉没啥区别。这个的关键在于,我有一些知识和资源,我不是要自己用,我是能通过这个赚别人钱。

@Matrix:

可以打原神吗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