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爱国情怀?央视用20个字给《731》出了口恶气,张艺谋说对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9 16:33 1

摘要:有人嘲讽这是“用苦难赚眼泪”,有人担忧血腥镜头会撕裂伤口,吓坏观众。

文|纯元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电影《731》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亿,无数观众为之泪目!

这部承载民族伤痛的电影瞬间点燃全国影院。

它扛过了资本撤资,也抵挡了质疑声浪,更撑住了外交施压。

然而它却还是逃不过舆论的指引。

有人嘲讽这是“用苦难赚眼泪”,有人担忧血腥镜头会撕裂伤口,吓坏观众。

在这时,央视的力捧犹如一道明光,揭露了这些舆论背后的真相。

这20个字的力挺不仅让所有质疑哑火,更悄然印证着张艺谋三年前的预言。

过去的电影市场,主要靠商业片占据半壁江山。

大部分主旋律电影都会以“叫好不叫座”来匆匆收尾。

然而今年的电影市场完全不同。

同样是历史题材,《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相继上映后火到海外,票房口碑双双丰收。

这些数字颠覆了“年轻人不关注历史”的刻板印象。

《731》的导演赵林山看在眼里,急在心底。

作为豆瓣上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之一,《731》噩耗不断,被频频抵制。

不少人高呼“影片暴力,禁止上映!”

更令人不解的是,大部分人都没有了解过那段历史,却跟风吐槽,形成了“未映先黑”的舆论陷阱。

熬过了资方质疑,熬过了审核部门的检测,也熬过了外交渠道施压要求修改剧情。

终于等到防空警报拉响这个特殊的日子,《731》才如期而至。

哈尔滨首映礼上,“全球首映”四个大字明晃晃地照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底。

对于地点的选定,导演赵林山哭得泣不成声,他表示:

“电影首映必须在哈尔滨,它是对那些逝去的人的一种告慰。”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样一部打着“勿忘国耻缅怀先烈”为意义,承载民族记忆的电影,竟然在上映后,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恶评。

综合多方信息,电影《731》的差评来自三方面。

其一,观众对赵林山导演实力的质疑。

赵林山曾经也拍过票房过亿的电影——《铜雀台》。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仅获得5.0分,从评分上来看,绝对不算一部好片。

十年间,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

不少观众看完后表示, 5.0分战绩证明实在难以驾驭如此严肃的历史题材。

其二,无法面对血淋淋的历史真相。

在电影还未上映前,就有一窝蜂的网友叫嚣:

“画面太血腥”“会吓坏孩子”,甚至有人评价称“731部队罪行被夸大”,这些评价是构成电影差评的中心维度。

央视回击

在该电影正式上映后,这些字眼再次涌现在评论区。

某部分家长坚持“孩子太小不宜观看”,联名要求禁映,但是不得不追问一句,“是保护孩子,还是掩盖罪恶?”

《731》的差评中,最刺眼的一种类型,则是骂该影片“消费苦难”“消费爱国情怀”。

其实,在所有的主旋律电影中,不免会有一些人拿“爱国来敛财”的做文章。

批评者坚持“苦难的叙述若不能成为刺向虚伪的利剑,则必然沦为麻醉良知的毒剂。”

吴京的《战狼》系列,让他既沾了这种题材的光,吃尽了红利。

也把他逼上了“消费爱国情怀”的舆论漩涡。

《731》果然也没有逃得过这一定律。

“用婴儿啼哭配合童谣?这是对苦难的猎奇消费!”

早在影片定档前,某影评人在专栏中的指责就引发轩然大波。

豆瓣一条尖锐的影评直指影片争议的核心伦理问题:

“先烈性命值多少票房?”

评论区的攻击者仿佛嘴巴淬了毒一般,刻意将影片与“利益”“炒作”绑定。

不得不说,资本运作的痕迹确实给批评者留下了口实。

面对恶评中“消费爱国情怀”的指责,票房地域分布数据提供了有力反驳。

如今,《731》总票房破4亿,称得上是现象级大爆!

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采用常见的主旋律宣传手法,甚至刻意淡化了说教色彩。

可见,《731》的传播力有多强悍。

正如央视评论所指出的,“电影《731》在全国公映,影片以平民视角揭露了侵华日军的反人类罪行。”

几句简短却极具分量的评述瞬间,恰恰是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尊重,实现了对和平理念的传递。

《731》的差评风暴终将平息,但它揭示的历史记忆传播困境将长期存在。

张艺谋说对了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舆论场中的两极分化不算罕见,官方媒体的发声为这场舆论争议画上了句号。

用20个字给《731》的主创团队出了一口恶气。

《731》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获得多少好评或票房,而在于它将历史争议带入了公共讨论的视野。

也许历史题材的创作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是央视的力捧,这种权威性源自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

毕竟,对待历史的态度,最终定义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正如“国师”张艺谋所言:历史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忽略这一点,再宏大的叙事都是空洞的。

从《金陵十三钗》到《活着》再到《满江红》,他始终相信“集体记忆需要具体载体”。

他曾强调的“历史题材创作要有敬畏心”,这些访谈与《731》的导演赵林山的言论如出一辙。

“你若记得,我便活着”,电影《731》在收尾处的总结,道出了历史叙事的终极意义。

伤口可以愈合,疤痕必须留存。

正如那些在黑暗中说出真相的731成员,这部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遗忘”与“消解”最有力的回击。

历史从不是任人消费的流量密码,爱国更不该成为无端质疑的靶心。

在争议中学会区分合理批评与恶意操控。

在商业逻辑中坚守历史底线,在艺术表达中保持敬畏之心。

这些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本心,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和平理念的传播者。

平衡这些多元诉求,正是《731》这类作品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题。

参考资料: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