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候选人陈玲玲受邀接连在顶级期刊上发表4篇评述与综述文章

360影视 2024-11-19 19:09 5

摘要:其中,10月3日,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生命科学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最新“观点(Perspective)”综述论文。文章总结了环形RNA的折叠结构如何影响生物学功能与生物医学应用,并总结了环形RNA折叠结构研究目前存在的技术手段及瓶颈;

近日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玲玲研究员接连受邀在四本不同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4篇评述或综述文章。

其中,10月3日,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生命科学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 Cell上发表了最新“观点(Perspective)”综述论文。文章总结了环形RNA的折叠结构如何影响生物学功能与生物医学应用,并总结了环形RNA折叠结构研究目前存在的技术手段及瓶颈;还表明了突破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底层共性问题,揭示出环形RNA的动态折叠规律,将为相关生物医学技术发展提供创新方案。陈玲玲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Molecular Cell综述文章

在10月23日,陈玲玲作为唯一作者受邀在临床医学四大顶级期刊之一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发表了一篇对该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布罗德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成果(非编码RNA剂量不足引发神经疫病)的评述。陈玲玲对该研究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lncRNA的基本概念、作用方式、可能的致病机制及对未来的研究重点。据了解,这是NEJM杂志“研究背后的科学”(Science Behind the Study,2022年6月推出)栏目首次邀请中国作者撰文评述。

NEJM评述文章

10月28日,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Nature大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对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Prashant Mali最新研究成果(“两种优化环形RNA生成的方法”)的科学评述(News&views)。文章详细论述了ocRNA和icRNA的成环过程;在环形RNA应用方面,文章对ocRNA和icRNA的成环效率、外源引入序列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问题和展望。陈玲玲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评述文章

11月14日,陈玲玲受邀与韩国首尔大学的V. Narry Kim教授合作在顶刊Cell上发表了关于“小非编码RNA与长非编码RNA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长篇综述文章。文章系统性地回顾了这两种RNA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生理病理学功能认知,并展望了非编码RNA领域研究的未来方向。该文也是为了庆祝Cell创办5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纪念论文之一,文章收录于Cell Press 50周年特辑中。

Cell综述文章

陈玲玲是国际上研究非编码及环形RNA的先驱,在circRNA生成代谢及生物学功能取得多项重要的原创突破。1977年出生的她,于2000年在兰州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读博。2009年,她从该校博士毕业,并继续留校相继任博士后和助理教授。2011年,她决定回国,加盟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目前她为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原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核糖核酸功能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玲玲研究员

由于其在RNA领域的杰出贡献,她收获了众多荣誉,包括霍华德.休斯(HHMI)国际研究员、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2021年度国际RNA学会“科研中期成就奖”(首位获奖中国科学家)、科学探索奖及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今年以来,她更是凭借“环形RNA生成和功能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后又获得了2024年度“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她也成为继邵峰院士和颜宁院士后,我国第三位获此奖的科学家。此前,陈玲玲已经连续两届成为了中科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但最终都与院士擦肩而过,相信明年的新一届院士增选,水平已达到院士平均水平,且有女性身份加持的陈玲玲希望还是很大的。

陈玲玲获FAOBMB卓越研究奖

来源:梯度空间Science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