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百年学会话前沿”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成功举办。活动紧扣“回溯百年学会科学探索历程、展望全球科技创新前沿”主线,以“气象、地质、地理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展望”为主题,邀请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唐菊兴
9月16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百年学会话前沿”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成功举办。活动紧扣“回溯百年学会科学探索历程、展望全球科技创新前沿”主线,以“气象、地质、地理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展望”为主题,邀请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唐菊兴,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矫梅燕和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友展开对话交流。
第一篇章“溯源百年-岁月光影中的学会历程”以学会珍藏的一帧帧老照片为引,串联起百年间学会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恢弘脉络,系统展现其在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进程中的卓越贡献。百年学会,记录了百年来国家科技发展历程,传承着勤耕不辍、励学笃行的科学精神与治学传统,更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
第二篇章“前沿洞察-科技浪潮中的创新突破”围绕最新科技成果,聚焦前沿动态开展深入解读。唐菊兴结合深海深地深空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智能勘探技术的突破等方面讲述如何通过最新科技成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矫梅燕重点介绍了华北气候异常、气象监测与预报技术等气象热点话题和现代技术发展现状。张国友以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为切入点,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信息地理领域阐释了地理科技工作者在规划编制、地球大数据及全球格局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第三篇章“跨界融合-气象、地质、地理的协同合作”,三位专家从“气象和地质合作服务防灾减灾”等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地质、气象、地理三门学科交叉融合、互相影响的关系,而这种交融贯通正是地球科学的魅力所在。
第四篇章“展望前路-气象、地质、地理的未来蓝图”,三位专家围绕所在领域,分别就未来行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分享展望。矫梅燕指出,随着数据孪生地球的建设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有望实现极端天气的精准预测,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唐菊兴提出,相信未来可以通过智能化、无人化开采技术,将矿产资源开发深度从500米拓展至3000米,为我国资源安全提供战略保障。张国友强调,立足交叉学科的优势,未来能够更好地用学科的力量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的“青年学者提问交流”环节,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学生代表与院士专家零距离对话,专家们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勉励青年一代要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传承创新,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活动在思想碰撞与薪火传承中圆满收官。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单位支持,来自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学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与1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见证了这场科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会。
来源:科学银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