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日至14日,第二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杭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作为我国神经病学领域年度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学科前沿与临床热点,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的深度交流。
撰文丨Liny
2025年9月11日至14日,第二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杭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作为我国神经病学领域年度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学科前沿与临床热点,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的深度交流。
在“眩晕与脑血管病”专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邱峰教授作题为《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的学术报告,全面梳理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要点。报告不仅回顾了流行病学与病因机制的关键证据,还对诊断鉴别的思路及治疗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为规范化诊疗提供了方向。图1.邱峰教授学术分享
流行病学与病因机制:从基础认知到临床挑战
邱峰教授指出,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类症状群,其中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所有急性头晕/眩晕患者中,约有3%–5%由脑卒中所致,尤其是后循环供血区病变。小脑和脑干梗死是最典型的病因,其临床表现常仅限于孤立性眩晕、恶心呕吐和步态不稳,缺乏典型的偏瘫或构音障碍,因此极易被忽视,成为临床漏诊与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病因机制方面,缺血性卒中常见于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及血管炎等情况;出血性卒中则与高血压脑出血、脑淀粉样变性或动静脉畸形破裂相关。临床上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也可表现为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两者均可涉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丘脑及皮层前庭中枢结构。一旦损害相关网络,将导致眩晕、姿势不稳及眼动异常等症状。
邱峰教授特别提到,小脑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约11%的小脑梗死患者仅表现为眩晕,缺少其他神经定位体征。典型病变包括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前下动脉(AICA)供血区,PICA梗死常伴病灶侧水平自发眼震、病理性眼偏斜和垂直视觉偏斜;AICA梗死则常合并听力下降,部分患者出现Bruns眼震[2]。除此之外,脑干、脑桥、丘脑等部位的病变,也能引起多样化的眩晕表现。此外,短暂性血管源性眩晕值得高度关注。AICA供血区的早期病变,常仅表现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和听觉症状,极易与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混淆。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则是特殊类型,表现为颈部旋转或上肢活动诱发的短暂眩晕,提示血管供血不足与前庭功能受损之间的紧密联系。
诊断与鉴别:精准识别,避免误诊漏诊
在诊断策略方面,邱峰教授强调“症状+影像+功能评估”的综合模式。影像学检查方面,头颅CT是首选工具,可快速识别颅内出血,但对早期小梗死尤其是后循环小灶的检出率仅7%–16%;DWI则是诊断急性缺血的“金标准”,但仍有15%–20%的患者(尤其病灶直径
临床功能学评估同样重要。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可客观评估水平及垂直半规管功能,帮助识别隐匿扫视及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异常,但部分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可出现假阳性结果,需要与影像学结果综合分析。其他如心脏超声、24h动态心电图及发泡试验等,也可用于寻找潜在栓塞源。
在鉴别诊断方面,邱峰教授介绍,急性眩晕患者首先分为AVS和EVS,再结合发作性质、伴随症状及神经学体征进行进一步归类。与血管性AVS鉴别的主要疾病包括前庭神经炎、突聋伴前庭功能损害、脱髓鞘性疾病等。前庭神经炎常表现为急性持续性眩晕伴自发眼震和姿势障碍,数天后逐渐缓解;突聋则需结合听力学和影像学综合评估;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若累及前庭神经核,也可模拟血管源性AVS。
对于表现为EVS的患者,需重点与MD和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鉴别。MD常伴反复发作的耳鸣、听力波动,早期症状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似,但缺乏血管危险因素;VM则以偏头痛背景下的发作性眩晕为特点,与小脑出血性卒中或椎基底动脉病变需仔细区分。
治疗策略:多层次、个体化管理
治疗方面,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应分为急性期对症治疗、病因治疗、二级预防及康复治疗四个层次。
1对症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或呕吐剧烈的患者,可短期应用前庭抑制剂改善不适,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苯二氮䓬类和止吐药。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影响前庭代偿。
2病因治疗
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病情可选择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并辅以神经保护药物。出血性卒中或小脑梗死伴占位效应者,应尽早手术减压。对于椎动脉狭窄或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可考虑血运重建手术。
3预防治疗
指南推荐对TIA或缺血性卒中导致的血管源性眩晕进行积极的二级预防,重点在于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并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4康复治疗
康复阶段尤为强调前庭功能训练,需通过头眼运动、步态与姿势平衡训练促进神经可塑性。同时可联合药物治疗,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疗程一般建议3–6个月,以改善长期平衡功能和预后。
参考文献:[1]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0年7月第27卷第4期 ChinJNeuroimmunol&.Neurol 2020,Vol 27,Na 4
[2]Lee H, Kim JS, Chung EJ, et al.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spectrum of audiovestibular loss. Stroke. 2009 Dec;40(12):3745-51.
责任编辑:
老豆芽*"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