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血液肿瘤 | 第八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系列节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9 20:04 1

摘要:血液肿瘤是一类发生在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以下将从四个核心方面,带大家全面认识这一健康话题。

血液肿瘤是一类发生在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以下将从四个核心方面,带大家全面认识这一健康话题。

上线大医生:付海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副院长

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 博导

本栏目陆续推出 “第八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系列节目,这些深耕医疗健康领域的学者,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健康指南,助您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期话题:病毒感染与血液肿瘤

病毒感染

与血液肿瘤

不可忽视的健康关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病毒感染是诱发血液肿瘤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了解病毒与血液肿瘤的关联,不仅能帮助我们科学预防,还能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NO.1

病毒感染诱发血液肿瘤

核心机制

病毒之所以能引发血液肿瘤,本质是其对人体造血细胞或免疫细胞的 “基因干扰” 与 “免疫破坏”,主要通过三种关键路径实现:

01

病毒基因整合

部分病毒(如乙肝病毒、EB 病毒)会将自身基因片段插入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中,打乱正常细胞的基因序列。例如,EB 病毒的 “潜伏膜蛋白 1(LMP1)” 基因整合到 B 淋巴细胞后,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致癌信号通路,导致 B 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最终发展为淋巴瘤。

02

免疫抑制效应

有些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会直接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下降。此时,人体无法清除体内突变的异常细胞,这些细胞就可能逐渐积累恶性特征,进而引发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诱导的淋巴瘤、HPV 相关的白血病等。

03

慢性炎症刺激

部分病毒感染会引发长期慢性炎症(如乙肝病毒导致的慢性肝炎),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如 TNF-α、IL-6)会持续刺激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分化,增加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NO.2

与血液肿瘤密切相关的

常见病毒类型

1 EB 病毒(EBV)

EB 病毒是首个被证实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全球约 90% 的成年人曾感染过。它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与多种血液肿瘤密切相关:

1 伯基特淋巴瘤

在非洲儿童中高发,EB 病毒感染率几乎达 100%,病毒基因会导致 B 细胞异常增殖;

2 霍奇金淋巴瘤

约 50% 的患者肿瘤细胞中可检测到 EB 病毒基因,病毒通过改变免疫细胞功能促进肿瘤发展;

3 NK/T 细胞淋巴瘤

多见于东亚人群,EB 病毒感染是其重要致病因素,病毒会诱导 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恶性转化。

2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1 型(HTLV-1)

HTLV-1 是首个被发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日本、加勒比海地区高发。它会特异性感染人体 T 淋巴细胞,病毒基因编码的 “Tax 蛋白” 会持续激活细胞增殖信号,导致 T 细胞无限增殖,最终引发成人 T 细胞白血病 / 淋巴瘤(ATLL)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 HTLV-1 后并非立即发病,潜伏期可长达 20-30 年,仅有约 5% 的感染者会发展为肿瘤。

3 乙肝病毒(HBV)

与丙肝病毒(HCV)

HBV 和 HCV 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虽以损伤肝脏为主,但也会间接增加血液肿瘤风险。长期感染 HBV/HCV 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脏微环境的慢性炎症会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分化,同时病毒蛋白还可能直接损伤造血细胞基因,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多发性骨髓瘤(MM) 的发病概率。研究显示,丙肝患者患血液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 2-3 倍,抗病毒治疗后风险可显著降低。

4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KSHV 又称人类疱疹病毒 8 型(HHV-8),主要通过性接触和唾液传播,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中高发。除了引发卡波西肉瘤,KSHV 还会导致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 和多中心 Castleman 病(MCD) —— 前者是一种罕见的浆母细胞淋巴瘤,后者虽不属于传统血液肿瘤,但常进展为淋巴瘤,需高度警惕。

NO.3

高危人群的预防

与早期筛查策略

普通人群:基础防护防感染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阻断 HTLV-1、HBV、HCV 传播;

未接种者补打乙肝疫苗,有条件者接种 EB 病毒疫苗(部分国家已上市);

注意口腔卫生,不共用餐具水杯,减少 EB 病毒唾液传播;

安全性行为,用安全套预防 HTLV-1、KSHV 性接触传播。

病毒感染者:定期监测阻进展

EB 病毒感染者:出现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体重骤降,及时做淋巴结超声与病理检查;

HBV/HCV 感染者:除查肝功能、肝脏超声,每 1-2 年做血常规和骨髓穿刺,监测造血功能;

HTLV-1 感染者:定期测外周血 T 细胞数量与功能,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白细胞异常升高,排查 ATLL;

免疫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用免疫抑制剂者):每半年查 KSHV 抗体与胸部 CT,警惕相关淋巴瘤。

家族聚集人群:协同监测降风险

家族有病毒相关血液肿瘤患者,成员需排查病毒感染(病毒与遗传易感性可能协同致病),每年做病毒抗体检测与肿瘤标志物筛查(如 LDH、β2 - 微球蛋白)。

NO.4

病毒相关血液肿瘤的

治疗进展与未来方向

1 抗病毒治疗:源头控肿瘤

HBV/HCV 相关肿瘤:优先用恩替卡韦(乙肝)、索磷布韦(丙肝)清除病毒,再化疗,如丙肝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率可提高 20%-30%;

EB 病毒相关淋巴瘤: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抑制病毒,联合利妥昔单抗,EB 病毒特异性 T 细胞免疫治疗对复发难治病例有效率超 50%。

2 靶向病毒蛋白治疗:精准击病灶

针对病毒特异性蛋白研发靶向药:

抗 HTLV-1:Tax 蛋白抑制剂阻断致癌信号,诱导 ATLL 细胞凋亡;

抗 KSHV:靶向 LANA 蛋白的小分子药进入临床试验,抑制相关淋巴瘤生长。

3 疫苗研发:从治疗到预防

已上市:乙肝疫苗、EB 病毒疫苗;

研发中:HTLV-1 疫苗(诱导抗体防 T 细胞感染)、KSHV 疫苗(激发免疫清除潜伏感染细胞),从源头降低肿瘤风险。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血液病科学科带头人,行政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中西医整合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血液分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专病委员会白血病学组组长,福建省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福建省预防医学会淋巴瘤防控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中华医学会教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厅中青年骨干基金等多项血液病专项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医学奖三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医学奖三等奖1项。发表SCI源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

来源:福建新闻广播FM10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