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暂且不论白茶在古代典籍中的呈现形式如何,或者其工艺雏形怎样,白茶真正作为商品流通的历史的确始于近代(1890年),这也是近代白茶发展的开端。
越深入了解白茶,Y老师对白茶发展的脉络愈发清晰。
暂且不论白茶在古代典籍中的呈现形式如何,或者其工艺雏形怎样,白茶真正作为商品流通的历史的确始于近代(1890年),这也是近代白茶发展的开端。
Y老师认为,近代白茶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启幕、光复与回归。即从 1890 年(光绪十六年)到民国年间的出海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后至 90 年左右的出口以及国改私阶段,与新世纪白茶回归内销市场直至如今。
*民国时期的老茶馆/图源自网络
在如此漫长的时代洪流中,能够历经历史变迁而存续的茶行、茶号、茶馆并不多。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一些爱抬杠的人跳出来反驳:“胡说,香港那么多茶行(比如始创于1881年的英记茶庄、创于 1921 年的尧阳茶行等)不都是有着近百年历史吗?”但这说的是销售端,那生产端呢?估计很少有人了解。
*图片源自网络
好了,白茶教室作为白茶行业的“野路子史官”,怎能不去探寻和记录呢?我们知道,最初的福鼎白茶借助商人的肩膀,在木箱的晃动中,搭乘漂泊的货船奔赴海外,顺着历史的风潮在异国他乡散发茶香。
所以,若要探寻白茶历史源流的启幕,就得回到它的起始之地——白琳镇。
*图片源自网络
作为民国时期的产茶大镇,白琳镇的老街已不见当年茶商摩肩接踵、三十六家茶馆林立的盛景,只留下依稀可辨的茶行名号,孤零零地立在改建后的木楼上。
*双春隆第三代传承者——白茶行家吴健
的确,能够穿越时代、战乱、改制、市场周期的茶行寥寥无几。这需要整个家族的支撑与传承,需要经营的智慧和对价值的取舍,更需要对茶始终如一的热爱。而这些,百年品牌双春隆都做到了。
本期,我们专访双春隆第三代传承者——白茶行家吴健。
PART.01
“白茶工艺最完整的地方就在白琳!”
白茶教室一行人踏入位于白琳镇隧道口、占地二十余亩的双春隆厂房时,那明晃晃的“双春隆”大字格外醒目,恰似它在民国时期绽放的耀眼光芒。
吴家祖辈(吴观楷,字世和)于1920年创办了双春隆与第一春这两家声名远扬的茶号。1930年,它们分别以6000大洋与5000大洋的高额注册资金,成为白琳镇注册资金最高的茶行。(注:1930年1块大洋约相当于人民币100 - 150元)
*江南单体最大古宅——吴家翠郊大厝/图片来自网络
吴世和(吴健老师的爷爷)经营的茶行,因管理有道,影响力不断扩大。当时,白琳街大半条街的店铺都归吴世和所有。与此同时,茶行发行了可在茶季流通的银票,用于收购毛茶和支付拣茶工人的工钱。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茶馆紧跟福鼎白茶创制的步伐,将所产的2000多箱福鼎白茶,经由白琳镇的后岐码头,走海运经沙埕湾港到福州口岸,销往香港、东南亚、英国等地。
*1950年代的沙埕湾/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家族经营茶行的相关证据,也成为了白茶早期出口历史的资料来源。
后来,大家都知道,由于战争导致时代变迁,曾经声名远扬的双春隆永远停留在了民国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吴家人对茶事的记忆并未中断。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带着吴氏祖辈留下的信条,重新投身茶叶事业。
从吴健老师的讲述中,新时代的记忆展现出清晰的脉络。
初次见到吴老师时,他手抓着茶叶袋口,嘴里衔着绑带的细绳,老花镜自然地垂到鼻头,既有学究派的气质,又带着一丝赤诚的稚气,亲和且谦逊。吴老师很乐意聊茶,聊到尽兴时,常常忘记斟茶。
老一辈茶人做茶时总是中规中矩,但他们对茶的赤诚之情,就像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光芒,即便只是寥寥数语,也能从眼底流露出来。
1980年,从闽东技校精制茶叶班毕业的吴老师,开始进入福建国营茶厂白琳初制分厂工作。
他从一名新人逐步成长为萎凋班副班长,后来又担任车间主任,统领初制、精制两大车间。那时,白琳厂主要生产新工艺白茶(轻揉捻白茶)和传统白茶两种。
“白茶工艺最为完整的地方就在白琳。”吴健老师自豪地扬起声调对我们说道。
“白琳茶厂主要生产白茶,每天的白茶生产能力是100多担(相当于5吨)。从茶青进厂、萎凋、干燥到成品完成,整个过程都在一个厂内完成,具备完整的白茶生产工艺,还有大量茶叶物理变化的参数(比如每个小时叶色、叶态的变化)。那时候没有水份测定仪,判断萎凋程度只能凭手感,观察萎凋叶的色泽与香型,既能看到又能闻到,基本上就能稳定茶叶的品质。”
*白茶行家吴健与女儿吴肖岚
的确如此,如此完整且规范的生产环节,为如今的白茶工艺奠定了基础。
在工艺前端,茶青实行统购统销,有明确的采摘标准;加工完成后的出品装箱也有标准,例如当时的出口箱是采用三合板装订的40cm×40cm×60cm规格的木箱,并且会根据茶叶等级来确定重量与体积。
*双春隆茶厂1993年出口的白牡丹
这样一套完整的茶叶生产精制流程,白琳茶厂确实极具代表性。
PART.02
工欲善事 必先利器
一个大师傅控一个厂
从大厂(国营厂)历练出来的茶师,总有一种见惯大场面后的风轻云淡。吴健老师统筹控场的能力,对他而言不过是驾轻就熟的本事。
所以,即便后来国营厂面临改制,他的技艺依然在自己创办的“双春隆茶厂”(于1992年创立,后更名为春隆白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双春隆位于白琳隧道口的新厂房
众所周知,白茶的制茶季并不轻松。每天大量茶青进厂,生产任务繁重,很少有人会真正亲临生产一线。
但吴健老师每年都会准时出现在茶厂,独自完成整个茶季的生产调度。这既是大师傅的运筹帷幄,也得益于他丰富的制茶经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话说回来,吴健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并非他有分身之术,而是他善于运用机械。
从国营厂走出来的“老手”,对制茶机械和用具的顺手程度要求极高。萎凋机不够科学,改;干燥机损耗大,改;竹匾太宽,不方便拿取和撒茶,改。
吴老师还有诸多机械发明,比如珠茶生产设备(吴老师制作珠茶也是一流,曾荣获白琳“珠王”称号)、自动撒茶机、全智能单日吞吐量达5吨的萎凋机、一键上茶青设备……
总之,只要能通过动脑解决效率问题,就无需耗费过多体力,这真可谓“一劳永逸”。
双春隆茶厂自创办以来,一直走出口路线。2005年注册双春隆茶叶有限公司后的一两年,便承接了美国茶叶零售商Teavana(后被星巴克收购)的大量白茶和茉莉花茶供应订单。若没有吞吐量大、效率高的机械运作,还真难以完成。
*图片来自受访者
随着市场变化,国内白茶的市场价格远超出口价格。比如,在零几年,白茶出口价格仅为300多元一公斤,而到2017年白茶价格达到巅峰时,光茶青价格可能就要一两百一斤。这使得白茶出口市场变得更加艰难。
其实,不止白茶,其他茶类的出口市场也同样受到影响而走低。内销市场的崛起拉高了茶叶的市场估值,也让制茶成本随之攀升。
“无所不能”的吴健老师熟知各类茶之间的共通之处,凭借精湛的手艺,并不惧怕市场的变化。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精品和定制产品,如今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规模制茶,小批量制作反而更能凸显白茶的特色。
“无论是出口时期,还是现代工艺;无论是使用机械还是手工;茶青是隔夜青还是雨水青,最核心的都是萎凋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掌握“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才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最佳武器。
*图片来自受访者
双春隆仿佛拥有抵御历史变迁的秘密武器,让百年金字招牌得以传承,茶香从民国飘至新世纪。
明晚白茶教室将与大家分享来自百年品牌双春隆的第三代传承人吴健的三泡茶,分别是世家密码·2010年白牡丹、吴健手制·2023年荒野小白、吴健手制·2023年荒野大白。
来感受传承百年的制茶世家的温度,领略吴健老师精湛的手制工艺茶品,记得一定要来,等你们!
来源:快乐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