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孟伟,这个名字早些年让无数人想到了“小兵张嘎”。童星出道的光环给他带来过巨大的关注,但很快就变成沉重的包袱。形象的固定,圈子的局限,让他难以走出成名角色。后来再演什么,无论戏路怎么变,都被指认出那个“嘎子”,仿佛走不出小时候的人设枷锁。
谢孟伟,这个名字早些年让无数人想到了“小兵张嘎”。童星出道的光环给他带来过巨大的关注,但很快就变成沉重的包袱。形象的固定,圈子的局限,让他难以走出成名角色。后来再演什么,无论戏路怎么变,都被指认出那个“嘎子”,仿佛走不出小时候的人设枷锁。
很多人对他印象停留在孩子的模样,但实际情况早变了。他尝试转型做导演、拍硬派动作片,可总不被认可。像《硬汉狙击》这样的自导自演,网络一堆二次恶搞,观众根本不买账。有段子说他“气势全无”,甚至被嘲像“偷狗的”,都说明了大部分观众觉得跟他小时候的形象差距太大。
转型不顺,慢慢变现也有点捉襟见肘,他选择了流量更快变现的直播带货。当网红、带点货,换条赛道养家糊口,其实没什么可指摘的。但意外总发生得很突然,一场直播直接把他送进了局子,原因不是翻车,而是原则问题。有人举报他穿警服带货,这下不是争议那么简单,已经违法了。
“穿警服直播带货”
这七个字实在分量太重,不管原意如何,都是大忌。普通观众一眼看穿问题——警服不是随便拿来作秀的道具。网友弹幕提醒没起作用,他还反怼一句“拍戏穿又怎么了”。最后事态发酵,舆论全线爆炸,只能说真低估了大众对警服的敏感。
谢孟伟选择的是最糟糕的应对方式:第一时间没主动致歉,还试图用“网友恶意P图”“炒作断章取义”去解释。任何危机公关顾问都不会建议这样说话,网友当然不会放过。结果终于轮到官方出手,他吃了7天拘留,这不只是口碑塌房,而是留在档案上的人生污点。
因为他的行为,事件也直接殃及整个剧组。《缉毒风暴》剧组连夜删戏改档,全组停滞重拍,经济损失又大又急。如果说以前争议还能靠沉默、时间抹平,这种违法层面的变故,不管口碑如何都没有回旋余地。团队利益一夜受挫,让很多相关人员本不该背锅,也跟着一起遭殃。
“形象崩塌连累剧组”
影视制作不是玩闹,更不是任性秀场。只要有演员在这个行业混,就必须对规则有最基本尊重。娱乐行业风险常在,但踩到法律边界,一切都很难善后。
酷爱“英雄”“硬汉”形象的谢孟伟,其实早就陷入角色和现实之间的拉扯。他想摆脱童年标签,但一碰壁回头看,又发现炒“情怀”还能赚点流量。观众一方面怀念当年的小兵张嘎,一方面厌烦炒冷饭,更接受不了现实中的他一次又一次失误。
直播时代让走红和翻车都变得快到可以隔夜切换。网络的力量很现实,没有人会只记得你好的那一面,当负面出现,无情地推动热点发酵。不只是谢孟伟个人感受,绑定他的团队、品牌、合作项目全都随时可能受牵连。
最近几年娱乐圈自我毁灭型事故屡见不鲜,大多数根源都在艺人规则意识淡薄。演艺圈里晚节不保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一代观众早已练就火眼金睛,不吃滤镜也不会只听苦情。做不到敬畏规则的人,迟早会为轻慢付出代价。
“童星长残”不是诅咒,更不是网友幸灾乐祸,而是没有持续学习,没有及时跳出舒适区。“嘎子”这个角色给过谢孟伟红利,但把几乎所有希望都押在过去的人,一旦摔下来特别疼。不只是感叹,从他身上看到一个产业对合规的态度更严苛了。
针对如此事件,剧组以后只能更保守选演员,观众也会用更挑剔眼光看人。以前靠童年记忆能混饭吃,现在什么都拦不住质疑。即使你站出来道歉,如果方式不得体,还会把问题搞大。“甩锅网友”的做法就是例子,失态后很难逆转。
如果只会靠角色加持,却完全丢掉真实底线,很快就会成为类似案例里的主角。行业声誉如此脆弱,哪怕只有一次失误,也足够毁掉之前所有努力与积累。这个故事就是警醒:有些红线一旦踩了,就很难再回头。
有些人仍然等着谢孟伟能东山再起,但事实就是,“小兵张嘎”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效仿他的人也好,同行业的人也罢,都得明白一点:时代规则越清晰,对艺人的容错成本越低。一旦靠刷冷饭或者触碰底线博存在感,只会消耗人们最后的耐心。未来该怎么走,全看他自己。
来源:兰心蝶梦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