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抢抓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0 03:20 1

摘要: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一个城市产业链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其综合实力和位势能级。成都要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先机,必须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抢抓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不断夯实城市跨越发展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如何抢抓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

专家简介 刘丹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精彩

观点

1 成都产业链发展对外要形成链-园合力,对内要优化赛道结构,对上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增量空间突破口,对下要培育好在蓉优质企业挖掘存量潜力

2 产业链内部需要构建“稳增长的优势赛道+促发展的新兴赛道+添动能的未来赛道”,形成产业链可迭代升级、动能接续的发展态势

3 成德眉资四市协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从“单个城市拉资源”转变为“整个都市圈提供解决方案”,向东部地区推介整个都市圈产业生态系统

编者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一个城市产业链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其综合实力和位势能级。成都要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先机,必须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抢抓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不断夯实城市跨越发展的底部支撑。

成都如何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推进机制,持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在推动成都都市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如何协同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锦观智库》采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

战略图景

以良好产业基础服务国家产业链安全

锦观智库:近年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成都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并寻求新机遇,在增强城市产业链的韧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受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因素影响,一些国家推动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和关键产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造成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分化,地缘政治冲突也进一步导致全球物流受阻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增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31个制造业门类的省份,四川是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的重要承载地,成都更是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作为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主支撑,成都近年来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保障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已荣获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来看:

产业集群由门类齐全向链式完备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完备度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6月,新型显示领域企业覆盖产业环节43个,覆盖度96%;轨道交通领域企业覆盖产业环节47个,覆盖度96%;生物医药领域企业覆盖产业环节128个,覆盖度96%;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覆盖产业环节52个,覆盖度95%。

要素生态由多点开花向汇入产业升级。一是高能级平台成果加速链上本地转化。截至2024年底,成都市重点产业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共计产出有效授权专利2.1万件,近五年专利复合增长率达10.9%。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的专利转让均发生在本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先进能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的专利本地转让率也均超90%。二是市场化资本加速流入硬核科技领域。2024年,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发生融资事件超过314起,软件和信息服务(75起)、集成电路(69起)、生物医药(62起)等技术密集、创新突出的产业领域融资最为活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成长期融资占比突出,软件和信息服务成为“投早、投小”热门赛道。

生产能力由环节集成向终端输出升级。“成都造”全链首台土压平衡盾构机——“川山甲1号”成功下线,标志着高端装备盾构构建起覆盖控制系统、监测预警、施工装备的全链条国产化体系;辰显光电开启了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建设,推动了 Micro-LED 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碲化镉发电玻璃,打破国外长达十年的垄断;纽瑞特医疗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锗镓发生器实现了100%国产化,打破了我国医用锗镓发生器依赖进口的局面;中科翼能产出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40”轻型燃机;华微电子推出国产首颗4通道12位40GSPS高速高精度射频直采ADC芯片。

内外兼修

对外形成链-园合力,对内优化赛道结构

锦观智库:立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定位,成都如何把握自身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推进机制,持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

刘丹: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核心功能,是成都自改革开放定位“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以来,再一次回归制造业这一城市功能定位,在新时代进一步强调了成都代表西部在制造强国版图中的重要作用,对成都依托制造业独特优势,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保障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增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寄予厚望。

在四川省部署了低空经济、航空航天、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1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之后,成都也充分发挥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领域的既有优势,已主动担当产业链主要承载地的发展使命,优化调整形成了16条市级重点产业链,加强补链、强链、延链,持续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充分体现了成都在“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发力16条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逻辑。面向未来,成都产业链的发展对外要形成链-园合力,对内要优化赛道结构,对上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增量空间突破口,对下要培育好在蓉优质企业挖掘存量潜力。

点线面结合,形成“链-园”的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统筹重点产业链与产业园区工作机制,形成“产业链链长+牵头部门+区(市)县+园区”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结合产业园区主攻产业方向,优化调整重点产业链承载体,压实园区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作用,明确产业链牵头部门对产业园区主攻产业的指导责任。

产业链内部结构要远近结合、大小协同。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是依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软件服务四个重点产业链相互支撑赋能发展的结果。因此,产业链内部也需要构建“稳增长的优势赛道+促发展的新兴赛道+添动能的未来赛道”,形成产业链可迭代升级、动能接续的发展态势。

围绕全国性链主企业开展供应链生态共育。与链主企业签署共建供应链生态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定期由产业链链长与链主企业高层召开会议,共商发展策略;对链主企业供应链开展清单化、画像化深度诊断,共同绘制招商地图;链长联合链主建立“联合招商小组”,对目标供应商企业开展联合拜访。

充分挖掘在蓉优质企业发展潜力空间。将“固根培优”作为服务企业、发展产业的重点,围绕企业拓市场、降成本、解难题、见实效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工作;针对硬核科技类的成长期企业,建立“发现—培育—赋能”的全流程机制,开展成长期企业跟踪研判,设立专注成长期的子基金,精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一跃而起”。

四市协同

打造完整、稳定、高效的产业生态

锦观智库:在推动成都都市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成都如何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功能疏解,带动成都都市圈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刘丹:成都都市圈建设5年来,合力打造了新型显示、清洁能源装备、医疗器械等9条重点产业链,共同培育了18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成德眉资四市工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5778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7352.5亿元,累计增长27.2%。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都市圈内供应商数量占比从33.4%提升至42.2%,提升了8.8个百分点;都市圈内联合申请专利数量从48件增长至392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2.2%;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在都市圈内投资企业数量从15家增长至85家,年均复合增长率41.5%,都市圈协同发展已经进入要素链接到产业融合新阶段。

就成都而言,极核功能的发挥仍是有差距的。我们对全国15个都市圈先进制造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做过评估,2024年,成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在成都都市圈内占比达到71%,远高于上海在上海大都市圈(23%)、南京在南京都市圈(31%)占比。因此,德眉资三地的产业发展不仅要紧跟成都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功能疏解,也要将自身与成都发展视为利益共同体,借成都之势向外看,共同链接和承载对上、对外的优质产业资源,这才是战略机遇期与内生乏力期叠加,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合力做强省级产业链。有两个产业链值得高度关注。一是清洁能源产业。成都都市圈应充分利用四川省能源发展集团能源安全保障者和绿色产业赋能者角色定位,协同做强省级清洁能源及相关重点产业链。如释放能源集团对都市圈低碳发展、场景验证等的赋能作用,支持在都市圈规划建设基于直购绿电的低成本低碳产业园;支持能源集团投资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站等项目,为都市圈内企业“首台套”提供最初的试验场和订单。另一个是白酒产业链。针对川酒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整体利润率与头部品牌差距较大等痛点,要着力打造轻资产、平台化、赋能型的白酒产业运营主体,打造“川酒”超级品牌,创立和运营覆盖全系列的“川酒”主品牌,明确各子品牌定位,实现“主品牌背书,子品牌增值”。

协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从“单个城市拉资源”转变为“整个都市圈提供解决方案”,向东部地区推介整个都市圈产业生态系统。成德眉资四市联合组建“成都都市圈招商团”,赴东部沿海地区开展联合招商推介会,给企业展示都市圈完整、稳定、高效的产业生态。推出“都市圈政策工具包”,在用地、能耗、人才等方面形成大致均衡的优惠条件,给企业展示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