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悉尼午后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光,从窗隙悄然潜入。八月十三日,任静敏工作室的门在我指下轻启。室内光晕温润,金芒被层层画框裁切,斜斜光柱铺满宽大的工作台,尘埃在光束中无声旋舞。她俯身案前,凝神屏息。一方木匣敞开,盛着几十枚收尽时光的闲章。各色棉纸书签如待染的云霞铺展
特邀著名书画家——任静敏
《阔海掬浪》
心印若北斗 艺涯昭流年
——从任静敏的“心印流年”观其文化破壁之旅
作者:武止戈
悉尼午后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光,从窗隙悄然潜入。八月十三日,任静敏工作室的门在我指下轻启。室内光晕温润,金芒被层层画框裁切,斜斜光柱铺满宽大的工作台,尘埃在光束中无声旋舞。她俯身案前,凝神屏息。一方木匣敞开,盛着几十枚收尽时光的闲章。各色棉纸书签如待染的云霞铺展。她拈起一枚闲章,印面朝下,指尖稳稳落下,朱砂如生命渗入纸肌——“三省吾身”四个篆字如红莲出水。
“先省己,方可达人。”她抬眸浅笑,目光清澈,“书签,是把大道折叠进掌心的方式。”随后,“澄怀观道”、“自得”、“香远溢清”、“书以言情”、“负雅志于高云”、“禅”、“悟”,七方心印次第出炉绽放。
流苏在案头飘逸轻颤,宛若微缩的海图上北斗七星辉映。
我正仔细端详,她忽然转向我,眼底闪过一抹星光:“这七枚刚刚完成,送给你。昨日恰读到你的专栏《三省吾身》,心生共鸣。这北斗七印,算是对你笔耕生涯的一点回应,也许未来文章里,它们能为你点亮微光。”
她的声音轻柔,却如一枚朱砂,精准钤在我的心版上。
Waverley 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欢迎函
随后,她又从手机中找出一封信:“这些是新南威尔士州Waverley 市长及 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主席Will Nemesh先生给我的欢迎函,作为唯一的华人代表参与其中的工作,昨天刚刚参加了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下次参加会议时,我将带上《心印流年》书签,邀请大家在书签背面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各自的‘初心词’,共同留下这一份心印的印记。
那一刹,心潮涌动——《心印流年》何止书签?它是文明的微缩史诗:以“印”为心誓,以“流年”作永恒见证。于我,它更是北斗垂光,直照文心。
任静敏在她的工作室
第一章:北斗七印的文明星图
“每枚书签,都是跃动的文明细胞。”她将一方温润寿山石“自得”印递入我掌心,刀痕如山脉起伏,“触摸这沟壑,便是触摸古人奔涌的心跳。”
环顾工作室,靠窗书架静卧着《论语》《庄子》《道德经》中英双璧,与《Dreamtime Stories(梦创时代)》的图腾手稿比邻。她翻开速写本,一页对照表跃入眼帘:左列篆书“悟”,右绘原住民点画图腾线条;下方是她的批注——“让‘悟’先做一粒微尘,再成一条曲径,终化一座渡桥”。
任静敏和她的《心印流年》系列
她构想的书签,正是这“对话的密钥”:
——茶会、画展、课堂、议席……书签所至,多语批注便如藤蔓在边缘自然生长;
——“三省吾身”(Self-Reflection)融入青年心理健康项目,成为内省的灯塔;
——“文以载道”(Mindful Seeing)步入社区冥想课堂,开启觉知之眼;
——“香远溢清”(Scent Beyond Distance)从悉尼到宇宙的艺术之旅;
——“和”与Coexist并立,在反偏见教育中化作沉默而有力的视觉箴言。
“真正的多元共生,当如周敦颐笔下莲荷——根脉深扎故土,清芬却慷慨赠与南半球的艳阳。”此语如珠玉落盘,我悄然将其藏于采访本页隙,似敛入一缕永存的芬芳。
《创世纪》系列(2012年)
第二章:七印导航的破壁航程
我继续端详着《心印流年》书签,任静敏多年的艺术生涯似幻灯片一段一段呈现在我脑海中:
印之一——文以载道:圣殿中的油画新境
“2009年,光第一次‘攫’住了我。”她递过一张泛黄照片——海德公园树影婆娑,画架正对苍穹云洞。一位天主教校长驻足凝望草图:“可否以用您笔下美丽的色彩,诠释创世的神光?”
《悉尼今晨》摄影系列
于是,教堂长廊悬起八幅钴蓝底色的抽象联画——不见先知圣像,唯有光斑流泻、云层裂隙、初生涟漪,似宇宙星云在湛蓝中旋舞,万物生机勃勃,凸显出创世纪的神圣气息与生命初启的宏伟篇章。揭幕礼上,神父诵读《创世纪》:“神看着是好的。”她回应:“信仰,是让阳光刺透画布的孤勇。”
“那一刻顿悟:光,原非某一经典的独语,它是文明间共通的密码。”她补充道,“后来有岛国外交官将我的话译为谚语:海浪永恒铭记光的形状。深得我心。”
纽约时代广场展出《光之流》系列
印之二——自得:千日黎明与南半球的道心
Bronte 海滩,霜色浸染的拂晓,飞溅的浪沫被初升日轮镀上金边的启发。让她开启一场近乎苦行的朝圣——一千多天的日出,是她与太阳对话的日子。
“第531个清晨,灵光劈开心扉:移民的终极适应,是学会成为光的容器。”她目光悠远,“容器非为填满,而在让光通透穿行。”
这些凝结心血的黎明,化作摄影集《悉尼今晨》,前言铭刻道家真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后,抽象油画《生命之水》笔触更显磅礴,惊涛与气脉交融,颜料在画布上自由吐纳,仿佛将“坐忘”之境托付于水波本身。
印之三——香远溢清:异域芬芳里的共情
她的作品足迹遍布全球主要城市,从夏威夷到纽约时代广场,从香港到伦敦,再到拉斯维加斯。创作形式涵盖油画、书法以及综合材料,主题从《悉尼今晨》《光之流》到《逍遥游》《庄子三境》,再到《宇宙博物馆》。这些作品如同能量的载体,承载着东方哲思与西方视域的交融,携带着光与希望的力量,与全球观众分享美与心灵的共鸣。
艺术服务社会
印之四——书以言情:当毛笔邂逅丙烯
在《光之流》开幕式上,她挥毫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红云漫卷,满堂屏息。百福书字现场赠予观众,让艺术走入人心,传递祝福与温暖。这些“福”字与《光之流》系列的创作精神相呼应:朱砂飞白与丙烯呼吸般交融,书法中锋与侧锋幻化为刮刀的韵律起落,将传统书法精神融入现代绘画语境。
最动人心魄的,是互动瞬间:观众与她共同感受笔墨的律动与色彩的呼吸,毛笔与丙烯的“误用”成为文化破壁的钥匙。她在速写本上写下:“文化密码,不在‘规矩’牢笼,而在破茧生成。”
印之五——负雅志于高云:数字原野上的古典钤印
她应邀展出的“宇宙博物馆”系列作品即将重返纽约时代广场!
两件代表作——《宇宙博物馆·虚实相生》与《宇宙博物馆·心包太虚》——首次将油画、书法与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在数字原野中演绎东方哲思与当代科技的交响,呈现虚与实、心与宇宙的深度对话。
《光之流》系列展
印之六——禅·哲思印
这印,寓意未来的探索。她希望艺术能成为心灵对话的场域,让人们在观照光影与线条时,生出自省与安宁。或许某一天,会有一座“哲思印章柱”,承载人们写下的初心词语,彼此见证,彼此印证。
印之七——悟·共生印
这印,象征尚未抵达的境地。她设想未来课堂上,不同文化的符号可以并肩而立:汉字与点画、线条与色块。孩子们或许会惊喜地发现——文字与图像,本是同源的兄弟。那一刻,艺术不再有界,而是共生的纹理。
第三章:钤印者初涉治理星河
“艺术家的使命,不止于‘表达’,更在于‘赋能’。”谈及新近参加的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会议,她目光沉静而笃定。
她希望将艺术的光与力量,延伸至社区与社会的每一方空间,用心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每一次参与,每一次互动,都是她对文化共融的微小注脚——如同北斗七印,虽小,却照亮流年。
在治理的星河中,她投下的每一枚印记,都承载着心意与思考。艺术不再仅是美的呈现,而成为社会对话、文化理解与共生的载体。
“文化的宏大叙事,往往从微小的心语开始。”她轻声说道,“以微见大,这才是打开公共文化之门的钥匙。”
此刻,她宛如初登星舰的领航者,怀抱北斗七印,在星河间试探性地投下文明的光点——让艺术与社会,互为映照,互为启示。
与中西友人在一起
第四章:朱砂宇宙与比特星河的共轨
采访当日,她将印泥盒轻扣宣纸,“啵”一声脆响。印稳稳按住两秒,起落间,一方红印在纸面如生灵吐纳。
流程在她指尖流淌:
选句——于国学经典瀚海采撷,考量可译性与当代脉搏;
取材——宣纸或再生纤维,承载文明的轻重;
钤印——重“呼吸”,留纸之“毛孔”吐纳生机;
来源:书画名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