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世音】动物园有好多动物,生物多样性应该很高!

摘要:​要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高低,虽然通常会先比较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多寡,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在自然环境中。因为动物园或水族馆等圈养环境,其实不适合用来讨论这个课题。

​要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高低,虽然通常会先比较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多寡,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在自然环境中。因为动物园或水族馆等圈养环境,其实不适合用来讨论这个课题。

最重要的原因是:圈养环境的野生动物无法发挥它们原先在大自然中扮演的角色。举例来说,动物园内的猴子无法传播种子、鸟园里的猫头鹰无法控制老鼠的数量、夜行馆里的蝙蝠无法捕食外面的飞蛾。也就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们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都大幅减弱,甚至消失了。

而动物园或水族馆等封闭式圈养环境也有其管理的问题与限制,究竟封闭式圈养环境能不能达到保育的功效呢?

什么是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圈养环境为什么不能提供?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学家称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在于对人类有益的「生态系统功能」会特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比如说雀榕的果实可作为鸟类的食物,是一种生态系统功能。而雀榕宽广的树冠,适合作为城市绿化环境的树种,则是一种生态系统服务。但是像动物园、水族馆那样的人工圈养场域中,每一种生物的数量,在场域面积、人力、时间成本的限制之下,和野外栖息的同类差异甚远。再加上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圈养动物的活动范围通常也相当有限。

如果从基因角度来看,即便圈养的动物之间可以繁殖后代,但是基因多样性也远不及野外族群。再来看看动物种类的多寡,圈养环境通常会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分区饲养,即便生活在同一空间,种类多寡也同样不及野外族群。

更重要的是,动物园、水族馆虽然看似有各式各样的动物,但终究不是在原生栖息地,因此无法建立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食物网与生态系。因此,除非面积大、内涵自然栖息地的开放式圈养环境,不太需要过多的人为管理介入。不然,大多数人工圈养环境,难以和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多样性相提并论。

圈养环境也能达到保育功能吗?

若动物园、水族馆的功能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上,那还会是什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1980年发布了世界保育方略,为动物园社群在保育中所占的角色构想提供了动力。

为此,动物园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其四大功能:保育——积极参与域内外保育工作,强化动物福祉与医疗;游憩——提供广大游客享受自然,寓教于乐的游憩经验;研究——通过自然保育及社会科学的研究不断精进其专业发展;教育——将教育视为重要的保育工作,通过「保育教育」设计去影响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觉知、态度、行为、鼓励游客发挥责任感及道德心,共同参与保育工作。

以红山动物园为例,这里的动物们有的来自野外受伤生病的个体(如猪獾),有的是海关没收的走私动物(如辐射陆龟),有的是在市民检拾的野生动物(如灰头麦鸡)。对不适应本土环境以及无法放生,甚至于一些已经在野外灭绝的野生动物来说,动物园是最后的诺亚方舟,没有这样的环境可以喘息的话,也许它们只能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许多动物园、水族馆受限于经费和人力等成本,不容易同时兼顾所有的功能,或是有些功能不易发挥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要优先发挥哪几项功能,就成为拟定动物园的经营管理策略的规划关键。由于动物园最频繁与大众接触的功能为游憩及教育,这两方面也比较容易受到注目及放大检视。

事实上,有些岌岌可危、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几乎已经没有栖身之所,或是随时都面临庞大的人为猎捕威胁。这时候,这些收容机构就成为这些动物的最后一线生机。在各种保育措施当中,让濒危的动物有个短期的栖身之所,是动物园无可取代的功能。

来源:江苏天宁生态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