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形象的塑造,根植于其发展理念与国际实践。中国以“互利共赢、和平发展”铸就的“可敬”形象,与美国以“霸权威慑、单边主义”维系的“可畏”形象,构成了当代国际秩序中鲜明的对比。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两国核心价值与行为逻辑的本质不同。从软实力理论视角看,“可敬
文/保明
国家形象的塑造,根植于其发展理念与国际实践。中国以“互利共赢、和平发展”铸就的“可敬”形象,与美国以“霸权威慑、单边主义”维系的“可畏”形象,构成了当代国际秩序中鲜明的对比。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两国核心价值与行为逻辑的本质不同。从软实力理论视角看,“可敬”所代表的吸引力与认同度,远比“可畏”所依赖的强制力更具可持续性。深入剖析两种形象的成因与影响,方能明晰何种国家发展路径更契合人类共同利益。
一、形象根源:价值导向与行为逻辑的本质分野
国家形象是其内外政策的集中投射。中国的“可敬不可怕”与美国的“可怕不可敬”,本质上是“共荣逻辑”与“霸权逻辑”在国际舞台上的具象化呈现,二者在价值内核与行动方式上存在根本差异。
(一)中国“可敬不可怕”:基于共赢的价值实践
1. 发展合作彰显普惠初心。中国始终以“共同发展”为对外合作的核心导向,而非单方面的利益索取。2023年“一带一路”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对非洲国家农产品实施零关税政策覆盖品类超98%,在肯尼亚投资建设的蒙内铁路累计创造4.6万个就业岗位,带动沿线GDP增长1.5个百分点,肯尼亚国家统计局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将中国视为“最可靠的发展伙伴”。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与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形成鲜明对比,赢得广泛尊重。
2. 全球治理展现责任担当。在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坚定践行者。2023年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中国通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捐赠疫苗超22亿剂,占全球捐赠总量的40%以上;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与世卫组织合作在老挝实施的血吸虫病防控项目,通过提供检测设备与技术培训,将当地感染率从12.3%降至0.8%,惠及9.5万余人,为全球南南合作提供典范。这种主动补位的责任意识,塑造了可靠的大国形象。
3. 和平发展坚守行为底线。中国的实力增长始终与“不称霸”承诺相伴。2024年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中国风电和太阳能设备年安装量占全球58%,通过光伏产品出口为巴西、印度等国提供绿色电力解决方案,以技术输出而非军事威慑拓展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争端中,中国成功斡旋沙伊复交、推动朝鲜半岛问题对话进程,始终以协商而非对抗解决问题,印证了“不可怕”的和平属性。
4. 软实力输出引发情感共鸣。中国的吸引力源于文化与科技的柔性传播。2024年英国《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升至第三位,AI模型“文心一言4.0”在多语言理解测评中超越同类产品,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海外票房突破1亿美元,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创新活力与文化魅力,这种非强制的认同构建,正是“可敬”形象的核心支撑。
(二)美国“可怕不可敬”:源于霸权的行为惯性
1. 单边胁迫制造国际恐惧。美国将军事与经济威慑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工具。2024年6月,美国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施压盟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技术封锁”,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14纳米以下制造设备,遭德国、荷兰公开反对;在亚太地区,美军2023年在菲律宾新增4个军事基地,频繁开展联合军演,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称“这种军事化部署正将南海推向冲突边缘”,印证了霸权带来的安全焦虑。
2. 规则双标透支国际信任。美国对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2023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却要求欧盟取消对美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限制,被WTO裁定为“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在气候领域,美国曾于2017年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重新加入后又未兑现减排承诺,国际能源署批评其“严重损害全球气候合作信任”,这种双重标准严重侵蚀其国际信誉。
3. 傲慢言行暴露文明偏见。美国政客的霸权心态常以歧视性言论显现。2024年3月,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演讲中称“中国科技发展是偷来的成果”,无视中国在5G专利数量占全球42%的事实,引发多国学者联名反驳,被批评为“缺乏基本事实认知”。这种文化傲慢与认知偏见,让国际社会难以产生尊重。
4. 利益至上牺牲盟友利益。美国的同盟关系本质上是“工具性利用”。2023年,美国为争取沙特石油增产,单方面搁置对沙特人权问题的指责,令欧洲盟友陷入“价值观尴尬”;在贸易领域,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铝产品关税,随后又随意取消,导致盟友对其信任度持续下滑。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全球民众认为美国“不可靠”的比例升至58%,对美好感度降至35%,印证了“不可敬”的形象困境。
5. 国内治理失序削弱道德根基。美国国内的社会分裂与治理失效使其丧失道德说教资格。2024年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全国因政府停摆导致80万公职人员薪资拖欠,哈佛大学民调显示61%的民众认为“美国民主正在衰退”,75%的科研人员因经费削减考虑赴海外发展。当自身治理陷入困境,其对外输出的价值观自然难以令人信服。
二、现实影响:可持续性与国际认同的天壤之别
两种形象所产生的国际效应,在合作稳定性、问题解决效能与全球治理参与度上呈现显著差异。“可敬”带来的主动认同,远比“可怕”维系的被动服从更具持久力,这也决定了二者在国际舞台上的不同命运。
(一)合作关系:自愿绑定与被迫依附的差异
1. 中国的合作网络基于价值认同。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其合作吸引力源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2024年澳大利亚农业与水利部报告显示,68%的农场主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比与美国更重要”,即便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中澳铁矿石贸易额仍同比增长8%,这种自愿选择的合作关系具有天然韧性。反观美国,其盟友配合度持续下降,2023年欧盟对美实施反制关税措施涉及商品额达120亿美元,被迫依附的关系难以稳固。
2. 中国的合作成果具有可持续性。在老挝血吸虫病防控项目中,中国通过培训200余名本地医护人员、建立15个基层监测点,形成了本地化的防控体系,项目结束后仍能持续发挥作用;而美国在阿富汗实施的“民生援助计划”因附加政治条件,在美军撤军后90%的项目因缺乏本地支撑而停滞,这种功利性合作缺乏长远价值。
3. 美国的胁迫合作引发反弹效应。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制裁不仅未实现“技术脱钩”,反而导致自身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损失400亿美元订单,2024年美国电子产业失业率升至5.2%。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让韩国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公开反对“选边站队”,形成“霸权越强硬,反抗越坚决”的恶性循环。
(二)全球治理:建设性参与与破坏性干扰的分野
1. 中国为全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气候治理领域,中国提前4年实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目标,其光伏组件出口为非洲偏远地区提供了低成本电力,推动当地通电率从30%提升至58%;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120个国家的基层医疗建设,直接提升受援国疫情防控能力。这些建设性行动,让中国成为动荡世界的“稳定器”。
2. 美国成为全球秩序的破坏者。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失序:2023年阻挠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导致12起贸易纠纷无法裁决;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否决关于加沙停火的决议草案,被批评为“无视人道主义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报告指出,美国的单边制裁与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下行风险”。
3. 国际社会对二者的期待形成反差。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38%的全球受访者认为中国是“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大国”,18个发展中国家将中国视为“全球治理第一合作伙伴”;而美国的国际角色评价持续走低,52%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全球不稳定的主要来源”,远超中国的12%。
(三)形象韧性:民心向背决定长期影响力
1. 中国形象获得年轻一代认同。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全球18-35岁群体对中国的好感度达48%,较50岁以上群体高出17个百分点,这源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和平发展理念的吸引力。这种基于民心的认同,具有跨越时代的稳定性。
2. 美国形象陷入代际信任危机。美国的霸权行径与国内混乱,让全球青年对其价值观产生质疑。在“全球软实力指数”2024年评估中,美国在青年群体中的得分连续三年下降,60%的全球青年认为“美国的民主模式已不再值得借鉴”,其“民主灯塔”的叙事已难以获得国际社会共鸣。
3. 形象差异转化为发展机遇差。中国凭借“可敬”形象吸引全球合作,2024年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实际使用外资额达987亿美元;美国则因“不可敬”形象丧失发展机遇,2024年外国投资者净抛售美债123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扩大至2300亿美元,流失大量高端就业岗位。
三、历史抉择:“可敬”形象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从国际关系理论来看,“硬权力”的威慑效应具有短期性与高成本性,而“软权力”的吸引效应具有长期性与可持续性。中国“可敬不可怕”的形象塑造,不仅契合自身发展需求,更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共识,为大国崛起提供了新范式。
(一)“可敬”形象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1. 和平发展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与多次地区冲突后,“反对霸权、追求和平”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从未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2023年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为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其发展模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循环,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崛起的范本。
2. 互利共赢契合全球化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利益深度绑定,“零和博弈”已无生存空间。中国通过RCEP协定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南方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6.8%,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这种“共荣逻辑”远比美国的“脱钩断链”思维更适应时代需求。
3. 责任担当回应全球治理需求。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单个国家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上提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推动196个国家达成共识,这种主动引领的责任意识正是“可敬”形象的核心价值。
(二)“可怕”形象注定难以维系
1. 霸权成本超出国力承载极限。美国维持全球军事威慑与单边制裁,需付出巨大经济代价。2024年美国国防预算达8860亿美元,占联邦财政支出的12%,而单边制裁导致本国企业损失海外订单超3000亿美元,通胀率长期高于5%,已显现“霸权透支国力”的迹象。历史证明,依赖武力与胁迫的帝国,终将因成本过高而衰落。
2. 单边主义违背国际社会意志。从德国拒绝参与对华芯片封锁到东盟发表“不选边站队”联合声明,从金砖国家扩容至36国到全球南方国家抱团参与联合国议程,国际社会对霸权的反抗已形成合力。联合国2024年投票显示,在涉及国际规则的议题中,美国提案支持率仅为28%,“丛林法则”不得人心,这是“可怕”形象丧失合法性的根本原因。
3. 道德赤字消解硬权力效能。美国的军事与经济优势虽能短期施压,但“不可敬”的形象使其失去道义支撑。蓬佩奥的不实言论、美国在加沙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让其“人权卫士”的叙事沦为笑柄,2024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批评美国“国内种族歧视与海外人权侵犯问题”,硬权力的威慑效应也因道德失准而大打折扣。
(三)两种形象的未来启示
1. 大国崛起需以道德为根基。老字号“胡庆余堂”以“戒欺”理念成就百年基业,中国以“诚信合作”理念赢得180个建交国信任,均印证了“美德即力量”的道理。缺乏道德支撑的崛起,终将因失去信任而崩塌,这是历史反复验证的真理。
2. 国际影响力需靠价值吸引而非武力胁迫。中国软实力排名的稳步提升与美国好感度的持续下滑形成对比,2024年全球有12个国家新增中文为官方语言,而美国主导的“民主峰会”因代表性不足遭广泛批评,说明“可敬”比“可怕”更能赢得持久影响力。
3. 全球治理需坚持共荣逻辑。中国推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70余项联合国决议,与美国的“美国优先”形成鲜明对比。当越来越多国家认可“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原则,“可敬”的国家必将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令人敬却不令人怕”与“令人怕却不令人敬”的形象分野,本质上是“文明崛起”与“霸权衰落”的历史分野。美国以威慑维系的“可怕”形象,虽能短期奏效,却因违背国际共识而注定难以持久;中国以共赢铸就的“可敬”形象,虽无强制威慑,却因契合人类共同利益而获得广泛认同。
从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数据到全球治理的实践成效,从经济合作的韧性到软实力的提升,无数事实证明:“可敬”远比“可怕”更有力量,也更符合大国发展的长远利益。当然,中国的形象建设仍需面对文化传播精准度不足、个别合作项目适配性待提升等挑战,美国在科技创新、民间交流等领域也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并不改变两种发展路径的本质差异。
当中国以和平发展书写“可敬”的篇章,不仅为自身崛起开辟了正道,更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以尊重为基、以合作共赢为路,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认同与追随。这,正是历史给出的最终答案。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