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AIGC圈最近爆火的一个视频。创作者路西,运用AI技术,客串出演一首俄罗斯民谣主唱+视觉图像构筑的奇幻景观,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太上头了!”,“好漂亮的画面”,“太适合做壁纸了!”...... ...... 短短几天,播放量超过170万,几万人
▲……… 这是AIGC圈最近爆火的一个视频。创作者路西,运用AI技术,客串出演一首俄罗斯民谣主唱+视觉图像构筑的奇幻景观,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太上头了!”,“好漂亮的画面”,“太适合做壁纸了!”...... ...... 短短几天,播放量超过170万,几万人互动转发,好评如潮—— 这,仅只是朋友圈层面的传播。………▼
▶ 问题1 ◀
假设这条视频被放在一个亿万观众的平台播放,后续效应将会怎样?
▶ 问题2 ◀
你是否已依稀看到中国美术行业5-10年的未来?
▶▶ 数字技术浪潮正在重塑中国美术的创作与消费生态,一场深刻的艺术变革即将到来。
AI绘图、3D建模、VR虚拟、区块链等技术已深度融入传统美术产业链。
在创作端:AI工具辅助完成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个性化定制,极大地丰富美术作品品类;
在传播端:个人直播、即时互动、VR场景还原,已可做到所见即所得;
在鉴藏端:NFT技术可解决收藏保真,实现数字艺术的唯一性确权;
在配送端:物流服务精准化,可以无缝连接,解决最后一公里。
根据《2025-2030中国传统美术行业“新国潮”报告》,海内外市场规模在3年内实现翻番。Z世代对“国风美学”的追捧,催生了汉服配饰、非遗手作等细分市场。中国式审美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正在被大量激发。AI新艺术,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收藏品类。中国庞大的新中产家庭,基于“艺术美化生活”的消费观正在形成,市场蓝海日渐显现。
美术,是寄居于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精神产物。历史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快的地方,也是美术最繁荣、创新力最强盛、引领时代潮流最厉害的地方。从古埃及、古罗马、意大利佛罗伦萨、唐宋中国、大英帝国,直至今天的“纽伦巴东”(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世界艺术中心的兴衰轮替,始终与科技革命和人类文明演进同步。风水轮流转,下一个世界艺术的中心将会转向中国。根据本人的从业经验和观察预测,未来5-10年,中国美术,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深刻演变。
预测1:数字技术将会重塑美术行业的创作生产和消费模式
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艺术生态。不仅是销售渠道的变化,更是艺术生产、体验、收藏、消费观念等全链条的颠覆。
1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AI不再是工具,而是创作伙伴。美术创作,不再是美术家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家通过训练AI模型、编写算法来生成前所未有的视觉形象和风格。“人机共生”的创作模式将成为新常态,催生新的艺术门类和美学标准。
数字作品将会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传统美术创作者,因为个人想象力和技艺不可取代,地位反而升高,原作只有一件,复制品可以大量流入市场。
2 体验形式的沉浸化: 艺术展示将从线下实体空间扩展到线上虚拟空间。基于VR/AR/XR技术的沉浸式艺术展、元宇宙美术馆将成为重要平台,观众可以“走入”画中,与艺术进行交互,获得超越物理限制的审美体验。
绝大部分年轻观众,非必要不会再分配出时间去逛美术馆、画廊、等等艺术空间。以当代艺术展览为主打的美术场馆,参观人数将会越来越少,而展示古典经典美术的博物场馆参观人数将会越来越多,美术展品的稀缺性、独家性,一定程度影响观众的现场体验需求。
3 产销模式的平权化: 过去,美术行业的产销模式是:艺术家→美术馆+画廊→消费者。一边是庞大的消费者市场,另一边是庞大的创作者队伍,两个超级大市场犹如两个“喇叭口”被卡在了中间。创作者,作品不能进入美术馆和画廊系统,基本就没有面市机会;消费者,想要购买自己心仪的作品,选择渠道和选择面极其有限。美术品被异化为高价消费品或者金融产品,成为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享有的“圈子”艺术。
▲……… 传统美术作品产销模式,犹如两个反向的“喇叭口”。
未来5-10年,社交媒体、网络直播、区块链确权(NFT)、线上拍卖,一站式展销平台,使得艺术家可以直接面向全国甚至全球消费者,实现“钉对钉”上墙服务。艺术资源的集中分布和产销模式将被技术力量瓦解。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再需要依赖美术馆、画廊体系才能面市,数字技术会颠覆传统“喇叭口”模式。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互联网轻松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甚至输入心仪作品的描述指令,AI就可以为其实现“所要即所得”。
4 艺术消费回归初心:过去是美术馆、画廊机构、专家学者、策展人、官职头衔等“帮我推荐艺术作品”;而未来是观众要“选择我喜欢的艺术”。过去,购买艺术,更多是为了增值;未来,购买艺术,是因为美化生活需要,“我喜欢”。
过去,艺术曝光和价值实现主要依赖于中介赋能(美术馆、画廊、专家学者、策展人);未来,主要靠作品说话,符合大众欣赏品味的作品会自带流量,拍售价格提升,创作者会是作品解读最有效的推销人。艺校美术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即使人住山洞,作品照样卖往全球(当然,不能没有电和网)。
▲………这是艺术博主的公号截屏。其创作过程,通过视频直播,成为网红博主,网络点赞量超过9220万,粉丝1030万,其案例,可作为数码时代,美术创作端与市场消费端互动连接的样本。
这将是一个审美和消费观念重塑的过程。可能很多作品不入“法眼”却能卖出高价,而很多“专业眼光”认为不错的作品却无人问津。但在一个足够庞大、开放的消费市场里,任何作品都会找到它的知音,因此,拥抱多元、接纳开放将成为新常态。
预测2:中国式审美全球风靡,文化自信水到渠成
经济实力是文化艺术的带动力、创新力、传播力。国强民富,艺术创新创造自然也会领先世界,成为潮流时尚,全球风靡。未来5-10年,中国美术将在“内”与“外”两个层面并行发展。
▶▶对内:
体系化深入—— 以美协、大学、画院、研究机构、国家基金等体制系统为主体,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梳理和现代转化将更加系统化和学术化。传承与创新并进,会构建为与西方话语体系自觉自信对话的、基于中国哲学和文化基因的现代审美体系。
▶▶对外:
差异化共鸣——中国美术进入全球市场不会一帆风顺,必将经历碰撞、筛选、认同过程。但最终能成功“走出去”并产生影响力的,大概率是以下三类:
1 当代水墨与新工笔: 根植于千年文脉,诗、书、画、印、材料、技法与观念独特,最容易被识别为“中国身份”,同时又具备跨文化理解的当代性。
2 普世价值观认同的中国叙事: 关注生态、科技伦理、家庭、善意、城市化等全球性议题,但用中国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来呈现的当代作品,容易引发共鸣。
3 民间艺术赋能的文创新设计: 从中国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刺绣、雕刻、泥塑等等传统艺术中提纯审美,进行现代设计转化,应用于时尚、产品、动漫、电影、游戏等等文创作品中,蕴含中国文化符号韵味的新文创、新设计,更容易走向国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哪吒》和《黑神话悟空》。
预测3:巨型平台企业崛起,美术生态格局颠覆性重构
未来5-10年,中国美术行业,将出现影响世界的“亚马逊”和“奈飞”。
相较于西方,艺术品原本就是特殊商品,可以自由方便地销售和购买。早期的上海,书画市场为何如此繁荣,也得益于满街的“笺扇庄”、书画店,心仪画家的作品可以定制,自由方便地购买,作品自由交易,也成就了海派美术的繁华。今日中国,庞大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需求渐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落地,艺术赋能生活正当其时。巨型平台型企业将会应运而生。
10年前,国内第一波艺术平台网站APP纷纷创办,北京Artand、上海艺高高Artgogo、深圳腾讯博物官、香港Artlinx……等等,我曾预测美术产销模式将会发生改变,但是10年过去,总体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突破“喇叭口”。未来5-10年,破壁的基础和条件将会更加成熟。
▶ 未来的艺术平台巨头,其功能,将远不止于交易,它会是一个融合了以下功能的超级生态应用系统:
1 创作云工具: 集成AI绘画、3D建模、渲染、编程等软件服务。
2 社交与孵化: 像Instagram、微信一样展示作品;像抖音、视频号一样孵化艺术家IP,经营粉丝社群;像淘宝、京东一样,极其方便地选购、下单定制。
3 交易与金融: 支持线上拍卖、NFT发行、数字藏品交易、艺术品质押贷款。
4 虚拟展览: 提供标准的元宇宙展陈空间和服务。
5 教育认证: 提供在线艺术课程和区块链认证体系。
6 付费解读: 这或许会成为专家、学者、策展人等知识精英特别的“站台”方式。
▲………这是艺术博主叮叮的公号截屏。美术学院毕业,即借助网络直播创业,成为网红博主,网络点赞超过1890万,粉丝245万。
深圳: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数字艺术之都”
为什么是深圳?
1 这类平台的成功,需要技术(比如腾讯级的产品开发能力)、资本(强大的风险投资)、用户(海量年轻、高知、高消费力人群) 和政策环境的完美结合。深圳无疑是概率最高的城市。另一家或许会出现在杭州或北京(文化和行政审批资源聚集地)。
2 深圳作为中国的科技与创新中心,拥有最完善的硬件供应链、最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和最活跃的投融资环境,还有最容易接受艺术赋能新生活模式的庞大中产年轻人口,这些,无疑是孕育“数字艺术”生态的最佳土壤,因此,深圳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数字艺术之都”。
结论:
数字时代,又是一个中国美术重新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机遇。未来5-10年,中国美术的图景将是:
▶▶技术上——与全球最前沿的数字和AI浪潮融合,实现局部引领到全面引领。
▶▶文化上——深耕传统,建立自觉自信的现代审美体系,并与世界深度对话,互鉴共融。
▶▶产业上——凭借巨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催生颠覆性的新业态和行业巨头。
以上这三大走向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中国美术从一个“生产大国”向“创新强国”和“生态引领者”转变。中国美术不再仅仅作为“他者”被观看,而将成为参与塑造人类未来审美经验的重要力量。
个人拙见,分享诸君!
谢谢在看点赞评论[比心]
来源:奇闻趣事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