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74小时33分59秒,仅睡眠60分钟!41岁浙江男子,征服被公认为全球最难越野赛之一的“巨人之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1 08:58 1

摘要: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于人类对自身潜能的不断突破。9 月 17 日,意大利库马约尔的午后阳光穿透云层,41 岁的中国选手张伟强身披五星红旗,拖着沾满泥渍的跑鞋穿越 “巨人之旅” 终点拱门,计时器上的数字定格在 74 小时 33 分 59 秒。这一成绩不仅让他跻身全

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于人类对自身潜能的不断突破。9 月 17 日,意大利库马约尔的午后阳光穿透云层,41 岁的中国选手张伟强身披五星红旗,拖着沾满泥渍的跑鞋穿越 “巨人之旅” 终点拱门,计时器上的数字定格在 74 小时 33 分 59 秒。这一成绩不仅让他跻身全场第六,更将亚洲纪录缩短近 3 小时,书写了中国选手在这项全球顶级越野赛事中的全新历史。

阿尔卑斯山巅的历史性冲线​

北京时间 9 月 17 日 18 时 33 分,远隔亚欧大陆的意大利奥斯塔山谷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张伟强在 “巨人之旅” 330 公里组别赛事中率先冲过终点,比 2023 年香港选手黄浩聪创造的亚洲纪录快了 2 小时 56 分 27 秒。冲线瞬间,他抬手扶了扶歪斜的头灯,脸上布满风霜却难掩笑意,身后的五星红旗在阿尔卑斯山风中微微飘扬。​

“这个成绩和我预想的差不多。” 面对围拢的媒体镜头,张伟强声音略带沙哑却透着坚定,“在赛道上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越跑越顺,那种与身体极限对抗的感觉真的很棒。” 他抬手擦去额头的汗珠,手腕上的运动手表还在跳动着海拔数据,屏幕上的轨迹图如银线般缠绕在阿尔卑斯山脉的褶皱里。​

这场胜利让张伟强成为首位在 “巨人之旅” 跻身前十的中国选手。赛事主办方的数据显示,2025 年共有 1200 名选手踏上起跑线,而最终能完赛的比例通常不足六成。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这位来自浙江湖州德清的 “新德清人” 用脚步证明了中国越野跑选手的实力。​

“巨人之旅”:全球跑者的终极试炼场​

被跑圈公认为 “全球最难越野赛” 的 “巨人之旅”(Tor des Géants),其赛道本身就是对人类耐力的极致考验。330 公里的路程相当于从杭州到温州的直线距离,而 24000 米的总爬升高度,更是堪比从海平面往返珠穆朗玛峰顶两次有余。赛道以黄色标记勾勒出蜿蜒轨迹,穿越 25 座高山山口,最高处海拔超过 3000 米。​

参赛选手需在 150 小时的时限内完成赛程,期间要经历昼夜交替的温差剧变,高海拔区域的气温时常跌破冰点。赛道沿途多为未铺装的山间小径,布满碎石与湿滑苔藓,部分路段甚至需要借助登山杖攀爬岩壁。有跑者曾形容:“在这里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陡坡。”​

张伟强此次参赛更显挑战非凡。就在站上 “巨人之旅” 起跑线的两周前,他刚刚在法国霞慕尼完成 UTMB168 公里赛事,27 小时的连续奔跑让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大多数选手在这样的高强度赛事后会选择休整数周,他却背着行囊直接转战意大利,开启了这场 “背靠背” 的极限冒险。​

赛前一月:阿尔卑斯山间的魔鬼备战​

为了这场硬仗,张伟强提前一个月便抵达欧洲,把训练基地扎在了阿尔卑斯山区。每天清晨,当山谷还笼罩在薄雾中时,他就已经背着 10 公斤的补给包踏上训练路,沿着与赛事路线高度相似的陡峭小径往返奔跑,日均里程始终保持在 30 公里以上。​

“‘背靠背’作战虽然残酷,但能让身体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张伟强在赛前训练日记中写道。他的训练计划精确到每小时,上午专注于爬坡耐力训练,下午则针对性提升下坡技巧,傍晚时分还要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为了适应高海拔环境,他特意在海拔 2500 米的山间小屋住了十天,每天清晨在缺氧状态下完成 5 公里慢跑。​

这份严苛的备战源于他对越野跑的敬畏。2018 年,34 岁的张伟强以体育品牌合伙人的身份举家迁居德清,也是从那时起,他正式爱上长跑。从最初的 5 公里慢跑,到后来挑战百公里赛事,他的脚步逐渐迈向国际赛场。在中国香港 100、大理 100 等亚洲重要赛事中,他多次跻身前三,成为中国越野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74 小时极限奔跑:睡眠仅一小时的生死博弈​

9 月 14 日清晨,张伟强与其他选手一同站在起点,随着发令枪响,身影迅速融入阿尔卑斯山的晨雾中。他的战术规划清晰而坚定:前半程刻意放慢节奏,保持体力储备;280 公里后再全力冲刺,逐步超越对手。“怕前期冲得太猛,导致后期体力崩溃,这是越野跑的大忌。” 他事后解释道。​

在 74 个半小时的奔跑中,张伟强的睡眠时间总计仅 60 分钟。“眼睛多次犯迷糊,甚至出现短暂的幻觉,但身体的节奏越来越好,所以不想停下脚步。” 他靠能量胶和功能性饮料维持体力,每到补给点就快速补充碳水化合物,然后立刻重新上路。运动手表记录显示,他的配速始终稳定在每公里 7 分左右,即使在高海拔区域也未出现大幅波动。​

最艰难的考验出现在第四赛段。当他抵达海拔 3000 米的 Col Loson 山口时,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至零下,狂风卷着冰粒抽打在脸上,如同刀割般刺痛。他的头灯在浓雾中只能照亮前方 3 米的路径,脚下的碎石路覆着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打滑。“那时候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脚,只能依靠登山杖的支撑和肌肉记忆向前挪动。” 张伟强回忆,“心里清楚自己处于领先位置,但也知道稍有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

赛道上的竞争同样激烈。前半程,他与队友白兴致展开数次位置交替,双方你追我赶,差距始终未超过 10 分钟。进入后半程,日本选手 Keisuke Minami 成为他的主要对手,对方在每个山头都全力加速,试图拉开距离。张伟强凭借 “提早起床、优先攻克爬坡” 的策略稳住阵脚,每天比对手早出发半小时,在爬坡路段建立优势。最终,Keisuke Minami 因体力不支退赛,张伟强则凭借稳定心态持续前进。​

成功背后:团队支撑与装备护航​

“补给环节太关键了!” 谈及获胜原因,张伟强多次强调。他的私补团提前在多个补给点等候,为他准备了温热的米粥和榨菜,这些符合中国胃的食物在寒夜中发挥了奇效。“在零下的气温里喝到热粥,那种温暖从胃里蔓延到全身,比任何能量胶都管用。” 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未洗净的泥点。​

专业装备在极端环境中同样功不可没。他身着的防风防寒冲锋衣能抵御零下 10 度的低温,鞋底带有钢钉的越野跑鞋在湿滑岩石上提供了稳固抓地力,轻量化登山杖减轻了膝盖负担,头灯的强光模式在浓雾中照亮了前进方向。每一件装备都经过赛前反复测试,确保能适应赛道的复杂环境。​

冲过终点后,张伟强第一时间打开直播,镜头里的他虽然疲惫,却难掩兴奋。远在德清的家人通过屏幕送来祝福,中国越野跑名将向付召等同行也纷纷发来祝贺信息。“没有团队的支持,没有国人的鼓励,我不可能坚持下来。” 他对着镜头深深鞠躬,背景中赛事工作人员正在为他佩戴完赛奖牌。​

对于想要挑战这项赛事的跑者,张伟强给出了务实建议:新手应从 100 公里级别赛事起步,积累足够的山地奔跑经验;挑战 330 公里组别前,必须提前实地适应高海拔环境,针对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开展系统训练。“之前有黄浩聪,现在有我,纪录本就是用来打破的。” 他望着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峰,眼神里满是期待,“希望这个新纪录能激励更多亚洲面孔站上国际赛场。”​

阳光渐渐西斜,张伟强披上外套,慢慢走向休息区。他的跑鞋上还沾着阿尔卑斯山的泥土,而脚下的新征程,早已在心中悄然开启。​

来源:章丘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