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身高困局:为何19岁男性不及中韩,女性170cm却被称 “怪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09:06 1

摘要:在东亚各国青年的身高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72.06厘米,不仅低于中国同龄人的175.7厘米,还落后于韩国的175.5厘米。

在东亚各国青年的身高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72.06厘米,不仅低于中国同龄人的175.7厘米,还落后于韩国的175.5厘米。

更特殊的是,日本社会对女性身高的包容度极低,170厘米以上女性被贴上怪物标签,175厘米则被调侃为东京塔,这种身高焦虑背后,却折射出日本社会的畸形审美。

2025年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学校保健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17岁男性平均身高自1994年达到170.9厘米后,便长期稳定在170.5厘米左右,偶有小幅下跌,2024年最新数据170.8厘米与前一年持平。

这组数据看似只是数字波动,但若放在东亚语境下对比,便显露出特殊性。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龄男性身高已领先,而常被调侃食堂多拿午餐肉会遭网暴的韩国,其19岁男性身高同样超过日本,这种差距并非偶然。

日本女性的身高困境更为直观,根据《柳叶刀》相关研究,日本19岁女性平均身高仅158.5厘米,高个子女性本就稀缺,还需承受额外的社会压力。

新垣结衣身高169厘米,却被部分日本网民质疑实际超170厘米,刻意迎合大众对女性身高的期待,甚至被冠上美丽怪兽的称号。

为平息争议,她不得不在综艺节目中脱鞋测量,以证明自己确实未达170厘米,这种身高自证的场景,在其他东亚国家并不常见。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日本女团Liella!中的唐可可设定身高为170厘米,结果却曾被镜头拍出190厘米的视觉效果,看起来和团体内的其他成员差别极大。

这些细节背后,是日本社会对女性身高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的认知中,155至160厘米被公认为“可爱”的黄金区间。

佐仓绫音、石原里美等女星正属此范围,160至165厘米的女生则处于尴尬地带,而高过170厘米便会被视为怪兽,至于高于180厘米的女生,则是妥妥的东京塔和天空树。

而日本的超模富永爱的经历,更饱受高个子女性在成长中的困扰。

她出生于神奈川县,高中一年级便跻身国际时装T台,却在15岁身高达到175厘米时遭遇校园排挤。

据其自传描述,中学时期的她走进教室,常感觉自己置身敌对阵营,同学的冷嘲热讽成了日常。

因误信抽烟能阻止身高增长,她14岁便开始大量抽烟,甚至在被嘲笑到极致时产生过自杀念头。

这种因身高引发的心理创伤,折射出日本社会对身高异类的包容度之低。

那么为何日本会形成追捧矮个子女性的风气呢?

其实这都与日本的社会观念有关,不少日本民众在访谈中提及,恋爱中更倾向选择矮个子女性,认为娇小的身材能激发男性的保护欲。

而且当矮个子女性哭泣或情绪低落时,会比高个子女性更显脆弱,容易让男性产生想要保护的冲动,即便发生争执,男性也会因对方外表柔弱而更宽容。

这种观念并非凭空出现,其实早就根植于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

很久之前,日本武士集团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希望以“静御前”的形象给自己心爱的女性树立榜样。

这位平安时代末期的女性,是源义经的爱妾,15岁相遇被收为妾室,源义经遭追杀时随其逃亡,后被源赖朝俘虏,入狱前被迫杀死孩子,最终21岁郁郁而终。

武士集团将她塑为大和抚子的典范,忠诚顺从、为男性与家族牺牲,永远停留在风华正茂的柔弱形象。

这种女性需依附男性的文化符号,逐渐演变为对女性身高的隐性要求,若女性身高过高,便会打破小鸟依人的预期,甚至让部分身高自卑的男性感到压力。

而除了社会观念的固化,日本的身高问题还与其娱乐圈的风向紧密相关。

如今日本银幕上的女星多集中在150至160厘米区间,这一现象的源头,可追溯到一位曾被美国陆军刑事调查司令部派往日本的翻译官,杰尼斯事务所创始人强尼·喜多川。

1950年时,日本艺人美空云雀和川田晴久前往美国举行巡演,并开始进入娱乐圈,1964年,准备进军演艺界的强尼·喜多川创立杰尼斯事务所,彻底改变了日本偶像的风格走向。

在此之前,日本荧幕上的男性形象以高仓健、三船敏郎、加山雄三等硬汉为主。

比如《追捕》中,检察官杜秋冬人洗清冤屈奔跑、斗熊、逃鲨鱼,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心中的“硬汉标杆”。

《罗生门》《七武士》里的三船敏郎,更以阳刚气质书写电影史;就连特摄片《假面骑士》《奥特曼》的男演员,也多是浓眉大眼、英气十足,无半分阴柔感。

但强尼·喜多川却另辟蹊径,每年挑选200名左右8至15岁的少年加入事务所,打造小清新偶像团体,其风格偏向阴柔美。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杰尼斯事务所的艺人选拔与推广,深度绑定强尼·喜多川的个人偏好。

据《周刊文春》1999年专题报道及2023年BBC纪录片揭露,喜多川长期对事务所内未成年男孩实施性侵,甚至被曝强制男孩服用雌性药物。

据练习生冈本回忆,自己2012年加入杰尼斯后,15岁就遭到了喜多川的侵犯,四年间遭性侵15至20次,且他估算,事务所内与喜多川有过类似经历的少年至少100至200人,这些人后来多活跃于日本演艺界,进一步固化了阴柔美的男性审美。

所以这种审美倾向也直接影响了女演员的选择,为凸显男偶像的高大感,剧组常优先挑选矮个子女演员,若女演员身高过高,宣传海报的视觉效果会受影响。

久而久之,高个子女演员在日本演艺界遭遇隐形歧视,而观众也在长期耳濡目染中,形成矮个子女性更美观的认知。

在某期日本街头采访中,五位受访女性里有三位希望自己身高更矮,理想区间均为150至160厘米,足见这种审美对大众的渗透。

除了社会与文化因素,科学研究也揭示了日本身高增长乏力的客观原因。

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社会医学研究部部长森崎菜穂的团队,对1969年至2014年出生儿童的出生状况与成人身高展开研究。

结果发现1980年后出生的日本人平均身高明显下降,核心诱因竟是新生儿出生体重2.5千克以下的数量增加,多项研究证实,低体重新生儿成年后身高普遍偏矮,而这一现象直接暴露了日本孕期营养观念的偏差。

1980年前后,一篇限制孕妇体重可预防妊娠中毒症的论文在日本广泛传播。

1999年日本妇产科学会进一步提出标准:孕妇BMI身体质量指数在18至24区间时,孕期体重仅需增加7至10千克,这一标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在“限制体重有益母婴”的风潮与医生指导下,孕妇营养摄入不足,直接导致低体重新生儿增多。森吉泰寿团队测算,2014年出生的日本人,成年后男性比1980年出生者平均矮1.5厘米,女性矮0.6厘米,若未来低体重新生儿数量减少,身高或有回升可能。

而孕期营养的背后,还有日本粮食供应结构的短板。

2024年8月,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2023-2024财年日本按热量计算的粮食自给率为38%,与上一财年持平,却远低于2030年45%的目标。

十多年来,日本粮食自给率始终在低位徘徊,这与其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作为岛国,日本耕地面积有限,虽通过政策保护实现了大米自给率近100%,但其他粮食依赖进口,小麦自给率仅15%,大豆6%,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也仅50%左右。

肉类供应同样不足,若采用韩国进口量+生产量-出口量再除以总人口的计算方式,2022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69.5千克,韩国62.3千克,均高于日本的51.5千克,即便日本家庭肉类消费占比逐年提升,仍未缩小差距。

这种营养供给的不均衡,从基础上制约了身高发育,也让补充营养成为日本民众的普遍需求。

当然,来自西方东方主义与殖民主义思想的渗透,也对日本的观念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二战后,驻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的合影被大量印刷在报纸上,两人的身高差被刻意放大,无形中传递出战胜国高大、战败国矮小的暗示。

包括在欧美主导的文艺作品中,日本人的形象常被固化为矮小的花魁、忍者、武士,要么是极度传统的原始风貌,要么是赛博朋克式的霓虹夜景。

这种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让矮小成为一种隐性的身份标签。

其实,平均身高从来不止是营养与基因的结果,更折射出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内核。

日本的身高困局,表面是营养供给与孕期观念的问题,深层是社会对个体的物化,女性被要求符合娇小可爱的标准,男性审美被单一的阴柔绑架,甚至连身高数据都成了社会观念的镜像。

要打破这种困局,不仅需要优化粮食供应、修正孕期营养观念,更需要摒弃对身高的刻板印象,让健康而非数值成为评判标准。

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不取决于民众的平均身高。

来源:梦清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