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大概率没听过“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民间都叫它1.5型糖尿病,这玩意儿特别会“装”,不少成年人中招后都被误当成2型来治,最后耽误了病情。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分1型和2型,也清楚搞明白自己得的是哪种,对治毛病特别重要。
但你大概率没听过“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民间都叫它1.5型糖尿病,这玩意儿特别会“装”,不少成年人中招后都被误当成2型来治,最后耽误了病情。
要说LADA,得先把它跟1型、2型糖尿病掰扯清楚,毕竟这仨都算糖尿病家族的成员,核心问题都是血液里的糖太高了。
我专门查过内分泌专家的说法,胰岛素是管血糖的关键角色,这三种糖尿病的问题都跟胰岛素脱不了干系,但毛病出的地方不一样。
1型糖尿病一般是胰腺造不出足够的胰岛素,说白了就是免疫系统“内讧”,抗体不分好赖,把胰腺里造胰岛素的细胞给破坏了。
时间一长,能造胰岛素的细胞没剩几个,血糖自然就控制不住了。
这种类型遗传因素挺关键,大多是小孩或者年轻人确诊,2型糖尿病就不一样了,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也就是常说的胰岛素抵抗。
打个比方,胰岛素本来是“钥匙”,能打开细胞的门让糖进去,结果现在钥匙不好使了,门打不开,糖就堆在血液里。
遗传也有影响,但更多是生活习惯的锅,比如超重、不爱动,这些都会让血糖长期偏高。
虽然各个年龄都可能得,但大多是45岁以上的人确诊,而LADA呢,就有点“拧巴”了。
它一般在30岁以上的人身上出现,这点跟2型像;但致病原因又跟1型差不多,都是免疫系统慢慢破坏胰腺细胞。
说实话,它就是个“慢郎中”,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几天、几周就出现多尿、多饮、体重骤降的症状,那是因为免疫系统已经“作妖”挺久,身体扛不住了。
LADA不一样,这个破坏过程能拖好几年,胰岛素慢慢变少,血糖慢慢升高,早期根本没啥明显感觉,LADA跟1型一样,遗传因素挺重要的。
本来想是不是就这一个原因,后来发现《糖尿病/代谢研究与评论》上有篇研究说,环境因素也可能掺一脚,比如感冒发烧这类下呼吸道感染,都可能有点影响。
而且它不算特别罕见,在成人糖尿病里能占一部分,只是很多人没听说过而已。
LADA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特别容易被误诊成2型糖尿病。
我问过身边做医生的朋友,他们说这事儿真不是故意的,主要是LADA太会“伪装”了,首先是症状太像。
不管是LADA还是1型、2型,都可能出现体重莫名下降、老觉得渴、尿多、容易感染、伤口不好愈合这些情况,光看症状,根本分不清到底是哪种。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固定想法:只有小孩和年轻人会得1型这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成年人得的肯定是2型。
这种认知偏差一出来,就很容易把LADA归到2型里,而且误诊后的麻烦事还不少。
要是被当成2型糖尿病,医生一般会建议控制饮食、多运动,再开点口服药。
但LADA患者吃这些药根本不管用,就算生活习惯改得再好,血糖该升高还是升高。
更危险的是,LADA患者其实特别需要胰岛素,要是一直不用,拖个5到10年,可能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毛病是因为胰岛素太少,身体只能分解脂肪供能,产生的“酮”多了让血液变酸,不及时治甚至会危及生命。
我之前看过一个病例,有个35岁的上班族,体检发现血糖高,医生按2型给开了药,让他少吃多动。
结果半年过去,血糖没降反而升了,还开始体重下降、浑身没劲儿。
后来换了家医院,查了抗体才知道是LADA,这时候胰腺功能已经受损不少了。
所以说,误诊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让病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既然LADA这么会“躲”,那咱们也得有对应的办法,别等病情严重了才发现。
其实只要多留点心,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首先自己要多观察。
要是你30岁以后确诊了糖尿病,还出现了这些情况,就得警惕了:半年内体重掉了5斤以上,吃了口服降糖药3个月,血糖还是控制不好,或者家里有1型糖尿病患者,甚至还得了甲状腺这类自身免疫病。
出现这些情况,别光想着“是不是自己没管好嘴、没迈开腿”,也可能是LADA在“搞鬼”。
然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跟医生提检查的事儿。
很多成人门诊可能没养成查LADA相关指标的习惯,这时候就得自己主动说。
具体要查啥呢?主要是五种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和锌转运蛋白8抗体。
光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这些常规指标可不够,只有抗体查出来是阳性,才能大概率确定是LADA。
而且我还看到2025年有新研究说,把锌转运蛋白8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一起查,准确率能更高,这对确诊特别有帮助。
一旦确诊是LADA,也不用慌,治疗及时的话效果挺好的。
核心就是用胰岛素,比如胰岛素笔或者胰岛素泵,后者还能连上个连续血糖监测仪,随时盯着血糖变化。
有些情况还能用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比如司美格鲁肽这类药,能帮忙稳住血糖。
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定期检查预防并发症,LADA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这点真不用太担心。
其实LADA不是什么“冷门病”,只是很多人没了解过,才让它有机会“潜伏”在成人糖尿病患者里。
对医生来说,多留意成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可能性,多建议患者查抗体;对咱们自己来说,要是治疗效果不好,别硬扛,主动跟医生沟通排查LADA。
随着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以后肯定能更早、更准确地揪出LADA,让更多人不用再走误诊的弯路。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