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餐产业研究院最近出了份《现制饮品新品策略研究报告2025》,专门讲今年1到7月奶茶、咖啡这些现制饮品的上新情况。
红餐产业研究院最近出了份《现制饮品新品策略研究报告2025》,专门讲今年1到7月奶茶、咖啡这些现制饮品的上新情况。
作为每天不喝杯饮品就没精神的打工人,我翻完报告发现,这行业今年的新花样还真不少,不光新品多,玩法也跟以前不太一样。
今年前七个月,130个被监测的品牌里,有107个都推了新品,加起来快2000款了。
但奶茶和咖啡的上新节奏,那真是各有各的套路。
奶茶品牌走的是“波浪式”路线,大概就是月初慢慢启动,月中集中爆发,月末就收尾了,而且特别爱在每旬末尾推新。
比如古茗今年5月,20号到30号之间一下子推了3款果茶,占了当月新品的一大半。
说实话,这节奏抓得挺准,每旬末尾刚好赶上发工资那阵,大家手头松,愿意尝鲜,销量自然不会差。
咖啡品牌就不一样了,走“前置式”路线,月初就集中发力,月中稍微跟一跟,月末就放缓了。
瑞幸今年7月头10天,直接推了5款特调咖啡,占了当月咖啡新品的七成多。
我猜咖啡品牌这么干,是想趁着月初大家有“新月份新开始”的念头,先把新品的热度炒起来,毕竟咖啡的日常消费属性更强,早推早占市场。
本来想只说上新节奏,后来发现新品的创新方向更有意思,几乎都围着原料和基底打转。
先说奶茶,今年的奶茶新品里,蔬果茶、气泡茶这些类型涨得特别快,算是找着了创新的窗口期。
像喜茶推的“青提气泡茶”,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喝过,反馈说清爽又解腻,月销能超80万杯也不奇怪。
基底方面也有新东西,茶底除了常见的绿、红、乌龙茶,拼配茶底用得越来越多;奶底还出现了希腊酸奶乳清、撞酸乳这些新类型,连蔬果汁、老盐水都成了奶茶基底。
食材上更不用说,七成多的奶茶新品都加了水果,四成多会用花卉,茉莉花是最常用的花香来源。
还有红心芭乐、青芒、羽衣甘蓝这些食材,也被奶茶品牌搬了进来。
茉莉奶白今年的表现特别亮眼,“开心果茉莉椰”把海南香椰水换成了泰国椰皇水,口感更醇厚;“青芒黄皮冰茶”上市第一天就卖了11万杯,“针王葡萄系列”40天卖了530万杯。
我喝过他们家的“针王葡萄”,葡萄果肉给得足,茶香和果香融合得也好,能成爆款不是没道理。
咖啡这边,经典的拿铁、美式增长慢了,果咖、气泡咖、特调咖倒成了香饽饽。
星巴克的“芒果气泡美式”、MStand的“莓果特调咖”,我都试过,水果的甜中和了咖啡的苦,确实比传统咖啡更讨年轻人喜欢。
咖啡基底也有讲究,咖啡豆的产地越来越透明,大多选全球知名产区或者本土特色产区,处理方式以日晒为主,烘焙度多是中度,这样能平衡风味和层次感。
奶底除了常规乳制品,还加了芝士、黄油这些风味乳,植物奶的用量也在涨。
Tims咖啡推的“燕麦奶果咖系列”,上市两个月就占了他们家咖啡新品销量的三成五,可见植物奶咖啡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奶茶和咖啡玩得热闹,连餐食和零售产品也被现制饮品品牌拉了进来,成了新的增长点。
餐食零售也来凑数餐食新品里,面包烘焙类占了六成多,甜品甜点占两成,剩下的是其他餐食。
但有意思的是,茶饮品牌和咖啡品牌对餐食的态度差得远。
茶饮品牌里,也就喜茶、KOI可宜这些头部品牌会推面包烘焙新品,参与度不高;咖啡品牌近半数都会推,GridCoffee、鸳央咖啡、贝瑞咖啡推得最多。
像CoCo都可的“芋泥麻薯面包”,早上配杯奶茶刚好,月销能超100万份;鸳央咖啡的“焦糖布丁蛋糕”,跟咖啡搭着卖,还能让客单价涨两成。
说实话,咖啡配面包本来就是经典组合,咖啡品牌做餐食更顺理成章,茶饮品牌要是想做,或许可以从更轻便的小甜品入手。
零售产品的路子也不一样,茶饮品牌喜欢把口味和文化绑在一起,还会推潮玩、文创周边,比如茶颜悦色就常出这些东西,能拉近距离;咖啡品牌更看重生活方式,除了食品饮料,还会卖杯具、家居用品。
隅田川咖啡推的“咖啡壶+咖啡豆”套装,上线3天就卖光了1万套,我身边有朋友买了,说既实用又有仪式感。
今年的新品,按驱动类型分,口味驱动的占了一半多,剩下的场景、价格、功能驱动的分布比较均匀。
口味驱动的新品,爱挖地域风味,比如桂桂茶的“桂花酒酿奶茶”,还会把传统小吃改成饮品,像沪上阿姨的“糖炒栗子奶盖茶”;功能驱动的会加高蛋白、膳食纤维这些,古茗的“益生菌酸奶果茶”销量就不错;场景驱动的会跟节庆、正餐挂钩,端午的“艾草柠檬茶”、午餐的“三明治+果茶套餐”都挺常见;价格驱动的就是低价大杯,蜜雪冰城的10元超大杯果茶,性价比摆在那,卖得肯定好。
如此看来,2025年现制饮品行业的新品,不是随便凑数的,奶茶靠波浪式上新和蔬果茶突围,咖啡用前置式上新和特调咖抢市场,还顺带把餐食、零售也做了延伸。
但想长久发展,光靠这些还不够,原料溯源、工艺创新、场景融合都得跟上,毕竟消费者的口味变得快,同质化的产品迟早会被淘汰。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