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东省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正式召开,不仅宣告山东将全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更以“全国首个系统性推进省”的姿态,快速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浪潮智能工厂。
作者|陈璐
编辑|向晚晚
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已落户山东济南!
从年初DeepSeek大模型到春晚机器人扭秧歌,再到互联网掀起一大波Ai学习热……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全世界都在争抢的“新赛道”。
一向“沉得住气”的山东省,这次也率先出来抢占到先机。
近日,山东省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正式召开,不仅宣告山东将全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更以“全国首个系统性推进省”的姿态,快速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浪潮智能工厂。
这场行动,意味着山东将在AI人工智能时代成为产业变革的领跑省份之一。
山东抢先放出Ai大招
有句话说得好“信息差的本质,不是信息,而是执行力。”
今年8月,中央刚刚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山东立马就抓住这个信息风口先行动起来了。
在全省工作会议上,山东制定了未来两年内的具体目标,即培育20个Ai大模型,打造超50个应用场景,推出超100个典型示范案例。
为了降低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和成本,山东创新推出 “算力券”、“语料券”、 “模型券”三大组合政策。
“算力券”由省级财政厅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单家企业最高补贴可达500万元。“模型券”对行业大模型研发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语料券”则对高质量行业语料库建设项目每个最高奖补150万元。
这三大政策通过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环节,构建从算力、数据到模型的一条龙支撑体系。
当然,山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行动远不止于这“三张券”。今年五月份,山东省级财政宣称将投入资金10个亿用来支持人工智能重点领域。
山东还支持多个领域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对新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且国家没有配套资金要求的,省级按规定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
同时,山东还加快实施人工智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对人工智能领域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山东“人工智能+”行动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
从工厂到港口,AI正在改变山东这些行业
山东一直以来实体经济发达,无论是农业还是化工、铝业、装备制造等都发展得很不错。这也为Ai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山东选择了化工、铝业、钢铁、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矿业开采等13个具有优势和基础的领域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以前,工厂车间设备出问题都是后知后觉,往往只能“事后补救”;现在有了AI帮忙,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就拿万华化学的氯碱工厂来说,这里光是关键生产点位就有3000多个,以前工人盯着仪表盘都看不过来,更别说提前发现问题。
现在通过引入“时序大模型”TPT,不但可以实时分析所有点位的数据,优化用电方案,把能耗降下来,还能精准预测离子膜的使用寿命,提前安排更换。这么一顿操作下来,一年就能创造出1000万元的综合经济效益。
另外,魏桥集团的“智铝大模型”也很有代表性。铝业生产中,电解槽的冷热转换是个技术活,以前周期固定在14天,工人还要反复调整参数,既费时间又耗精力。
现在AI介入后,通过分析生产数据不断优化方案,把转换周期延长到了18天,不仅效率没降,还减少了50%的重复性工作。工人不用再围着设备连轴转,AI成了车间里的“得力助手”。
不只是工厂,山东的港口集团也一直在打造全球智慧港口的“中国标杆”,以前港口装货卸货靠人工调度,遇到大雾、暴雨等天气,效率很容易受影响。
现在有了AI调度系统,能实时规划船舶停靠、货物装卸路线,甚至能预判物流拥堵,提前调整方案。不管是集装箱吞吐量,还是货物周转速度,都比以前快了不少,节约了人力物力,提升了效率。
就连大家熟悉的儒家文化,也搭上了人工智能的“顺风车”。比如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构建的“孔子数智大模型”和齐鲁文化大模型。
这两大模型能支持多语种对话,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西班牙语,都能流畅解读《论语》等经典著作,还能结合现代生活讲透儒家思想。
从生产车间里的“节能高手”,到港口码头上的“调度专家”,再到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官”,AI正在山东的各个行业里“大显身手”。
未来,随着AI与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或许我们还能看到更多惊喜。比如更智能的工厂、更高效的港口,甚至更多带着“山东智慧”的AI应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东AI重点瞄准五大领域
目前,山东已建成4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算力总规模已达11.6EF,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算力,GDP就能增长0.2个百分点。
此次,山东还明确了“人工智能+”行动的五大重点领域:工业、服务业、农业、民生和治理,形成 “产业赋能、民生改善” 的驱动格局。
在工业领域,AI已经成为很多工厂的“智慧帮手”,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让机器更精准、效率更高。
服务业的变化也值得期待。在智慧交通领域,AI可以实时分析路况,给司机推荐不拥堵的路线;文旅方面,通过AI技术打造的虚拟导游、沉浸式体验项目;消费领域,AI精准匹配供需,让商家更懂消费者需求,购物体验也会更贴心。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在AI农业上也有着不小的野心,目标是要成为全国智慧农业建设的“模范生”。
以前,农民种地主要靠经验,现在,AI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土壤湿度、天气数据,精准判断农作物的需求,实现自动化灌溉、施肥。AI还能通过图像识别快速发现生病的庄稼,及时给出防治方案。有了AI的帮忙,农民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
民生领域的AI应用,更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AI可以辅助医生快速诊断;辅导孩子学习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时监测家中老人健康状况等。
AI要做的,就是把智能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舒心、更省心。
在治理层面,AI也将成为“好助手”。以前,办理政务业务需要跑多个部门、准备不少材料;现在,AI赋能的政务服务系统,能实现数据共享,很多业务在家上网就能办理。
在社会治理上,AI可以实时分析交通、治安等数据,提前发现潜在问题,让城市管理更高效、更精准。
未来,山东的政务服务可能会更便捷,社会治理也会更精细化,大家能切实感受到AI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感。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经走在了前列,把人工智能当成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重点在智能家电和海洋领域大模型上发力。
比如,更智能的家电能读懂用户习惯,海洋领域大模型能为海洋科研、渔业生产提供支持。
目前,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已经突破900亿元,在全国AI产业版图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
未来,随着AI在不同领域的精准渗透,山东的产业发展会更有动力,老百姓的生活也会更有品质,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全国更多地方感受到AI带来的惊喜。
参考资料:
01,大象新闻:《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召开》
02,大众日报:《“人工智能+”窗口期,山东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
03,闪电新闻:《探秘山东“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创新应用,解锁未来产业发展新密码》
来源:鱼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