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声在线9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王建 杜登航)日前,在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慈利县放马洲公园500米长的水上板板龙灯在66条竹筏上腾跃,与无人机、水幕投影交织,打造出水陆空立体展演。这场融
华声在线9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王建 杜登航)日前,在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慈利县放马洲公园500米长的水上板板龙灯在66条竹筏上腾跃,与无人机、水幕投影交织,打造出水陆空立体展演。这场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文旅盛宴,生动展现了慈利“非遗+旅游”的创新成果,为两岸嘉宾呈现了湖南文旅发展的新气象。
拥有2000多年建置史的慈利,257项非遗资源列入清单,但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2017年以来,该县将非遗保护纳入县域经济规划,推出“非遗+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民间组织”的立体保护体系,破解保护碎片化难题,推动非遗“火起来”。
政府层面上,慈利县成立非遗保护“智囊团”,统筹文旅、农业、教育等多部门资源,设立专项保护经费,制定12项保障制度,以“最严守护令”护航非遗保护工作;专业机构层面,非遗保护中心使出“五个一”绝活:列清单、做规划、建场馆、育传人、推线路,一套连招下来,直接拿下1处省级非遗村镇、5处市级非遗传习所、6处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民间组织上,20多个民间协会各显身手,板板龙灯协会把龙灯舞进景区、杜心五武术协会开发“功夫研学课”等,协会与群众的互动,不仅带火了非遗,还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
该县还以“场景再造”进一步深化业态融合,改造灵溪谷废弃厂房为非遗体验基地,设置土家扎染、木版画等10余项沉浸式体验项目;将中医“化脓灸”融入温泉疗养,开发特色康养线路;在茶马古道遗址打造实景演出剧场,年演200余场。
此外,慈利县还创新“非遗+”市场化模式,依托景区开设非遗展销专区,推出“非遗+旅游”体验套餐;开发特色非遗文创系列产品,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常态化非遗主题节会活动,形成定期文旅消费热点。
如今,慈利县已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11个省级非遗项目。通过“非遗+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近三年来,直接带动旅游人数近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240亿元。下一步,该县将持续重点拓展“非遗+”应用场景,让传统文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