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跻身“非遗”的自贡“小三绝”‖曾上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09:03 1

摘要:在自贡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龚扇、扎染、剪纸三朵奇葩,尤为花开不败,芳香隽永。也成为了名闻遐迩、驰誉不衰的自贡“小三绝”,跻身文化遗产IP,倍受关注。

跻身“非遗”的自贡“小三绝”

曾上游

在自贡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龚扇、扎染、剪纸三朵奇葩,尤为花开不败,芳香隽永。也成为了名闻遐迩、驰誉不衰的自贡“小三绝”,跻身文化遗产IP,倍受关注。

1986年“自贡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成立大会纪念照

渊源殊深

自贡地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朝时期就出现了“石灰豆浆防染”等民间染织工艺。之后,随着盐业的发展,随着各种民间宗教礼俗和节日庆贺的需要,清初已开始出现烟花火炮作坊。光绪年间,自流井龚姓世传竹编龚扇——竹丝扇问世。到清末,自贡地区已产生防染、苏裱、烟花爆竹、金银饰品、骨角制品等行业,艺术水准亦相当可观。此外,流行于民间的还有剪纸、喜花彩灯、挑花刺绣、竹木器具及金石篆刻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工艺美术的恢复和发展,制定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1956年成立了自贡市手工业联社,将社会上卖艺求生的艺人吸收入社,从事专业性生产。还民主推选出龚玉璋(龚扇)、余曼白(剪纸)等一批著名艺人组成理事会,设立染织、竹编、竹扇、挑花、锦旗五个生产小组。自贡工艺美术迅速发展。1958年自贡市工艺美术合作工厂成立,生产龚扇、剪纸和蓝印花布。此三大工艺品被国内外誉为自贡民间工艺美术品“三绝”。这即是后来自贡“小三绝”的由来。自此自贡工艺美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959年《自贡市十年建设成就展览会》会刊上的“龚扇”“剪纸”介绍

到20世纪60年代,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自贡工艺美术合作厂一分为三:龚扇、剪纸生产人员组成工艺美术服务部,拔染生产人员并入自流井区工艺美术社(自贡市拔染工厂前身),其余人员转入竹器社(后来的自贡市竹器制品厂)。

1962年,龚玉璋、龚长荣、余曼白、陈杏花、施有章五位艺人,被自贡市人民政府授予“能工巧匠”称号。龚扇、剪纸、灯草帽作品,同时被命名为自贡市优质产品。

1972年,恢复自贡市工艺美术合作工厂。主打产品仍为龚扇、剪纸、拔染三大艺术品。

进入2000年后,自贡传统的工艺美术几经嬗变,回归市场。“小三绝”先后跻身“非遗”,其中“扎染技艺(自贡扎染技艺)”“制扇技艺(龚扇)”双双于2008年荣登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张晓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龚道勇、龚倩,入围四川省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生祥、沈成林,入围四川省第四批非遗(自贡手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各显风采

自贡的龚扇、扎染、剪纸“小三绝”,不仅是自贡工艺美术的三朵奇葩,而且均已跻身非遗,成为传统文化中出类拔萃的优秀代表。

龚扇是一种竹编团扇。清光绪年间由自流井竹编艺人龚爵五(1862—1919)所创,扇随人姓,故曰“龚扇”,俗称“龚扇子”。《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和《四川工艺美术史话》,均有专门的词条介绍,称其为“四川著名工艺美术品”“是四川细竹扇的代表,编制最为精巧”“晶莹光亮,宛若纨绢,驰名中外”。

1953年12月7日《人民日报》上刊发的龚扇第二代传承人龚玉章(璋)创作的龚扇作品

1954年发行的龚扇“明信片”

1953年12月7日《人民日报》于“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开幕当日,辟专版刊登了包括龚扇在内的部分优秀作品。所刊龚扇为其第二代传人龚玉章(1894—1966)创作,并于次年入编《民间美术工艺品》美术明信片。自此龚扇“邮向”全国,成为“国家名片”。

1978年12期《人民画报》上刊发的龚扇第三代传承人龚长荣创作的《奔马》

1978年12期《人民画报》在“编织工艺”名下,刊登了龚扇第三代传人龚长荣创作的“奔马”,称其“薄如绢软如绸”。

1995年,龚扇被评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十绝”之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为龚道勇、龚倩。

第四代传承人龚道勇创作的龚扇作品 (左)和 第五代传承人龚瑶妤创作的龚扇作品(右)

目前龚扇已传承至龚氏家族第五代。除龚倩外,还有龚瑶妤、龚平。且皆技艺精湛,出手不凡,屡获殊荣。2010年,“龚倩”商标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23年通过名录复核)。2023年,龚扇第二代传人龚玉璋入列国家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扎染古称“蜀缬”“绞缬”,即打绞成缬进行染制,是我国古老纺织的一种“防染法”染花工艺。

清末民国时期流行的“自贡蓝印花布”

这种传统染制技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流传面广。其成品曾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名扬中外。清末民初,由于外国机印花布充斥市场,民间染缬逐步萎缩。至20世纪70年代末,自贡市拔染厂的张宇仲(1922—2006)先生,在深入民间了解学习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终使这种失传已久的古老染制技艺重获新生。

不同时期的“自贡扎染简介”及曾经的自贡市扎染工艺厂信封

1984年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与自贡市轻工业管理局在成都四川省展览馆举办了“张宇仲民间扎染展览”。1985年张宇仲、钟茂兰合著的《四川扎染》一书,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1990年张宇仲的《染缬之美》一书,在央视《中国一绝》专题介绍。2005年,张宇仲遗作《傣家女》(扎染壁挂),获第六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奖。

1992年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自贡扎染》,将自贡扎染的迷人风采传播到了更广阔的时空。

自贡扎染的“灵魂”人物张宇仲及其扎染作品

2008年,自贡扎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张晓平。除此,还有徐仁杰、常丽先等。2023年,“加强扎染等工艺保护传承”获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其产品入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文创店。

20世纪80年代热销中的各式自贡扎染产品

20世纪80—90年代有关自贡扎染的宣传剪报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哓平创作的扎染作品

剪纸亦称剪花、窗花、刻纸、刻画,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

自贡剪纸起源于民间传统的剪贴窗花和吉祥装饰图案。尽管在明、清时期,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已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但更多地出彩出新、不断走红,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并归功于已故剪纸艺术家余曼白(1918—1968)先生。他的作品代表了自贡剪纸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他本人也成为了自贡民间艺术与本土文化标志性的人物之一。

余曼白剪纸作品

自贡剪纸兼有北方民间剪纸之粗犷有力、情趣盎然和南方剪纸之细腻繁复、精巧娇美,并借鉴雕刻艺术、图画技法,多采用块面对比,线条细腻流畅,形象上夸张变形,趣味天成,题材寓意吉祥,又富有时代特色,是蜀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两大剪纸派别(自贡剪纸、川北剪纸)之一。

不同时期的自贡剪纸封套

195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余曼白的《剪纸图案集》。之后,他创作的特色剪纸门画《英勇胜过赵子龙,干劲赛过穆桂英》获建国十周年全国美术创作奖,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印发340万张,销往全国。

1960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书:“中国自贡剪纸”。196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民间剪纸》中,二分之一多为自贡剪纸。可见自贡剪纸在全省剪纸艺术中的龙头地位。次年,北京国际书店设专柜销售自贡剪纸。鼎盛时期,自贡剪纸日产量达1000张,热销海内外。

《中国民间剪纸史》(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对自贡剪纸有专门著录。2009年自贡剪纸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有向生祥、沈成林。

向生祥创作的剪纸、撕纸作品

沈成林创作的剪纸作品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